С.М.愛森斯坦

  蘇聯電影導演,電影藝術理論傢、教育傢。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勳藝術傢,藝術學博士、教授。1898年1月22日生於裡加,1948年2月11日卒於莫斯科。1920年到莫斯科第一無產階級文化協會工人劇院工作。他以美工師和和導演的身份參加瞭根據J.倫敦的小說改編的話劇《墨西哥人》的演出。1921~1922年,他進入由B.梅耶荷德指導的高級導演班學習。1922年,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瞭第一篇綱領性的美學宣言《雜耍蒙太奇》,引起瞭長期的爭論,並對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愛森斯坦在1924年轉入電影界,導演的第一部影片《罷工》(1925)被《真理報》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無產階級的影片”。他用“雜耍蒙太奇”、群眾場面、類型演員、外景拍攝代替瞭先前電影中一般的“情節”、個別主人公、明星表演和佈景,體現瞭他的紀實風格。影片《戰艦波將金號》(1925)進一步發展瞭《罷工》的思想主題傾向和美學原則。影片塑造瞭推動歷史前進的人民群眾的綜合形像。影片中的石獅子、敖德薩階梯等等一系列場面,成為世界電影的經典。在1958年佈魯塞爾國際電影節上,《戰艦波將金號》被評為電影問世以來12部最佳影片之首。

  為紀念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周年,他接受瞭拍攝影片《十月》的委托。在這部影片中,他使用瞭理性電影的原則。不僅再現瞭1917年2~10月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並且揭示瞭這些事件的含義。1950年,該片配上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重新走上瞭世界銀幕。1928年以後,他又繼續完成瞭被《十月》中斷瞭的影片《總路線》,修改後以《舊與新》(1929)的片名上映。這是蘇聯第一部表現農村合作化的影片。

  1929~1932年他同攝影師Э.К.基賽、助理導演Г.В.亞力山大洛夫一起出訪歐美。他在法國拍瞭一部短片《感傷曲》(1930),試驗瞭聲畫對位法。1932年在美國作傢U.辛克萊的資助下,去墨西哥拍攝瞭縱貫墨西哥2000年歷史的史詩片《墨西哥萬歲》。在這部影片中,他探索瞭單鏡頭畫面的運動、節奏及結構。這部影片的8萬米底片在愛森斯坦生前始終未送到莫斯科。許多人根據它的材料剪輯成《墨西哥風暴》、《悲慘的狂歡節》等10餘部影片在世界各地放映。直到1979年,經各方努力,有6萬餘米膠片集中到莫斯科,由名導演、愛森斯坦當年的助手亞歷山大洛夫剪輯成完整的影片,在1979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金質獎。

  1932年回國後,他在莫斯科蘇聯國立電影學院導演系任教,他制定的導演實習課方法,為電影導演的教學打下瞭基礎。

  他在拍《亞歷山大·聶夫斯基》(1938)時,將影片的敘事結構同古老的傳說、民間故事聯系起來,將影片的映像處理同古俄羅斯的壁畫及建築藝術交織起來,又將這兩者同普洛科菲耶夫的音樂進行對位的或對應的結合。其中冰湖大戰一場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3集片《伊凡雷帝》(第一、二集,1945,第三集未完成)是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在對伊凡雷帝的解釋上他從А.С.普希金的歷史劇《鮑裡斯·戈都諾夫》中汲取瞭靈感,而在結構上則借鑒並超越瞭世界經典藝術傢們的經驗。這部多聲部的影片,特別是近衛兵宴會的場面以及第二集的聲音色彩蒙太奇,都使它成為世界電影的高峰之一,並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作出瞭巨大貢獻。

  愛森斯坦的電影理論,在影片的總體結構、蒙太奇、聲畫框架、單鏡頭畫面的結構、色彩以及電影史等領域,都進行瞭多方面的開創性的研究。此外,他關於藝術激情的本質、藝術方法、接受心理學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論遺產中占據特殊重要的地位。蘇聯出版瞭《愛森斯坦文集》(6卷);世界各國的電影界對他的藝術理論都給以相當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