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歷史著作。羅卜桑丹金著。原名《概述古代諸汗源流及建立國傢政道之著作黃金史綱》,為與其他同名編年史區別,故又稱《羅·黃金史》。本書作者生平不詳,僅知是一位碩學高僧,有國師稱號,曾參加編纂《五臺山志》,約17世紀後半期至18世紀前半期的史傢。本書成書年代,概括國際“蒙古學”學者意見有三:一是17世紀初或下半葉;二是17世紀末或18世紀初;三是1651至1655年間。其版本留傳僅為一部抄本。1926年,蒙古人民共和國科學委員會主席劄木揚公從車臣汗的桑貝子旗旗(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東部省巴顏圖門旗)一位來自察哈爾的名叫達裡的臺吉傢得到此書。1937年,蒙古科學委員會將此抄本分上、下兩冊在烏蘭巴托出版,學術界稱其為庫倫版《黃金史》;1952年,美國哈佛燕京學社將庫倫版合成一冊影印出版,定名為《蒙古古文典之一·阿拉坦·托卜赤》;1957年,烏蘭巴托出版瞭新蒙文轉寫本《黃金史》;1983年,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喬吉在呼和浩特出版瞭哈佛影印本的鉛印版《黃金史》校註本。

  《黃金史》原書內容未分篇章,以著者的短序,印度、西藏諸王世系為開篇,自下包括孛兒帖赤那及其後裔的繁衍,孛端察兒的經歷,直至其後裔成吉思汗的誕生及一生,斡歌歹至妥歡帖木兒諸帝簡史,達延汗前後諸汗直至林丹汗敗亡的編年史,書末以跋結束。該書所記成吉思汗的先祖及成吉思汗的一生部分,多與《蒙古秘史》相同,與《蒙古秘史》的282節中的234節文字相吻合,脫落瞭秘史中成吉思汗征服客烈亦惕和乃蠻最精彩的紀事部分以及斡歌歹一代的史實。但是,該書補充瞭秘史所沒有而留存於蒙古古文獻中的一些零碎史料以及大量的民間傳說故事,因此具有珍貴的文學價值(有的還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如《征服三百個泰亦赤兀惕人的故事》、《孤兒舌戰成吉思汗九卿》、《箭筒士阿爾嘎聰的傳說》、《對察阿歹處理失烈門之旨意》等,不僅進一步豐富瞭成吉思汗及其將領的英雄形象,同時也描繪瞭奴隸和士兵機智善辯的膽識和才氣。其中神化成吉思汗的,如“獲龍宮玉璽”、“化賣弓老人折服合撒兒、別勒古臺”、“天賜仙酒”、“征服唐古特”一類故事傳說,可能在民間廣泛流傳,充分反映瞭15、16世紀後,蒙古族群眾對成吉思汗的贊美和崇敬之情。本書補充的訓諭(“札兒裡黑”)、箴言(“必力格”)、格言、諺語、祝詞、贊詞,極為豐富。這類作品多為成吉思汗對其子弟、勛臣名將的教諭,對屬僚的贊頌和獻策,尚有老臣對成吉思汗子弟的訓言以及將相之間的歡宴辯論、口述故事等。這些大多來自民間的智慧結晶,反映瞭蒙古各部封建秩序確立時的時代精神,提倡團結統一,贊美勇敢忠誠,鼓勵堅韌不拔的優良品德和意志,強調保衛和鞏固蒙古帝國的無比重要性,同時也反映瞭普通群眾的倫理道德觀念,具有文學、民俗學、社會歷史學的認識價值。作品中有的通過對話,活畫出不同人物的行為風貌、性格特征,表現瞭成吉思汗洞察入微,體貼下情的豁達氣度;有的通過口述故事,揭示出一種真理;有的辯論遊戲,則含有諷刺性的戲劇意味。這類作品也留有宣揚男尊女卑、君貴民賤的封建倫理道德和統治階級思想的糟粕。本書自斡歌歹至林丹汗的歷史記載部分,詳略不一。其中一些篇什,如額勒伯克·尼古埒蘇克齊可汗、岱總可汗、達延可汗等,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刻畫瞭栩栩如生的眾多人物,頗有傳奇色彩。

  《黃金史》繼承瞭《蒙古秘史》的寫作傳統,散文韻文結合,敘事抒情雜糅,語言洗練暢達,比喻形象。

  雖然作者撰寫此書,旨在振興佛教,宣揚佛法,曾寫瞭某些荒誕不經的故事,對一些歷史事件也作出過歪曲的論斷,但從文學的欣賞價值看,仍居其他多種同名編年史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