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雷諾茲

  英國畫傢。1723年7月16日生於德文郡的普林普頓,1792年2月23日卒於倫敦。早年在文法學校學習時就對繪畫感興趣,12歲時畫瞭第1幅肖像畫《湯瑪斯·斯馬特牧師像》。1740年,在當時倫敦著名的肖像畫傢T.赫德森門門下當學徒,3年後作為肖像畫傢回到普林普頓。1744年底到倫敦,進入W.荷加斯創立和領導的聖馬丁的萊恩學院學習。1746年畫瞭他的第1幅重要作品《約翰·漢密爾頓上尉像》。1750年初到達向往已久的羅馬,住瞭兩年,緊張地學習拉斐爾、科雷喬、提香和米開朗琪羅等人的繪畫風格,又訪問瞭佛羅倫薩、波倫亞、帕爾馬和威尼斯。1753年定居倫敦,在很短時間內他不僅成為倫敦知名的、收入最多的肖像畫傢,而且成為藝術界和知識界權威。他是皇傢學院的創建人之一,從1768年建院到他去世,一直擔任院長。1769年被封為爵士。晚年一目失明。直到逝世前,雷諾茲在皇傢學院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他的15次演講被認為是宏偉風格的理論基礎,也是反浪漫主義的理性思想的代表。他的許多觀點是英國18世紀美學原理的最典型的體現。他認為,鑒賞力是藝術中區別正確與錯誤的力量,不能把它當作感覺來對待。他教導人們,在形成一種合理的鑒賞力時,最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是求助於理性和哲學。又認為鑒賞力的標準是模仿自然。不過他指的是廣義的自然──宇宙,指的是客觀因素或理想的自然。“描繪特殊的東西不是描繪自然,它僅僅在描繪環境”。另外他強調:藝術的目的是道德的增進,因此,偉大的藝術傢必須不斷地追求莊嚴與崇高的題材,而避開卑下和不體面的東西。所以他選擇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們理想化的風格,竭力強調服從這些大師們的實踐建立起來的法則。

  雷諾茲建立瞭一個嶄新的英國肖像畫派,把宏偉風格的莊嚴與他自己主人公的感受結合起來,有時達到簡練和直言不諱的地步。而有時卻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華麗和浮誇。雷諾茲的藝術有著真正的獨創性和多面性。在肖像畫的創作中他是一個多產的革新者,他的肖像畫不僅莊嚴,而且具有歷史畫的性質。在他的最簡單的一種肖像畫中,對社會品德的頌揚占第一位,主人公沒有重要的姿勢和寓意性的特征,而是直接用畫面表現出來,如《羅賓涅塔》、《塞繆爾·瓊森博士》(1772,倫敦國傢畫廊)、《內利·奧佈賴安》(1760~1762,倫敦華萊士收藏)等。他的英雄式肖像有《羅勃特·奧姆上尉》(1756,倫敦國傢畫廊)、《希斯菲爾德勛爵》(1788,倫敦國傢畫廊)等。寓意性肖像有《扮作狄安娜的安娜·弗爾莫夫人》(1753~1754,倫敦私人收藏)。與聖母子有關的肖像有《查理德·霍爾夫人及其子》(1767~1768,倫敦華萊士收藏)。偶爾雷諾茲也畫些充滿感情的婦女和兒童肖像,如《簡·鮑爾斯小姐》(1775,倫敦華萊士收藏)。他的知名人物肖像畫強調人物的高貴尊嚴和鎮靜沉著,忠實地再現他們的性格特點,如《大主教威廉·馬卡姆》(1778,牛津,基督禮拜堂)。他還賦予某些肖像畫以敘事性,如《馬爾伯勒公爵一傢》(1778,牛津郡,佈萊尼姆帕利斯的馬爾伯勒公爵收藏)。

《羅賓涅塔》

  雷諾茲從前輩大師,特別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許多畫傢作品中汲取營養,1782年訪問低地國傢以後又受到荷蘭和佛蘭德斯,特別是魯本斯風格的影響。晚期作品筆觸更奔放,構圖更自由,而且更偏愛黑白對比,對A.拉姆齊和T.庚斯勃羅都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