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是位於亞洲中南半島的內陸國傢,在文化及美術上自古受中國和泰國的影響。其主要民族──寮人,源於中國古代的百越,亦與中國8世紀的南詔國有關係。老撾人的真正獨立是1353年建立瀾滄王國(意為萬象之國)後。這時,從泰國引進小乘佛教。都城初期在瑯勃拉邦,16世紀中葉遷萬象。老撾美術以這新舊兩都為中心而發展,它與泰人同屬小乘佛教美術,受到泰國美術的強烈影響。但瑯勃拉邦及其以北地區屬於泰國的清邁美術系統,萬象則屬於泰國的大城美術系統。

  瑯勃拉邦有2000年的歷史,長期作為老撾古都和佛教中心,寺廟、佛塔、王宮掩映於花木修竹之中。現有寺廟30多座,其中香通古廟構築別致,陳設堂皇,以宏偉的大殿、玲瓏的佛塔、精致的雕刻和華麗的鑲嵌著稱。瑯勃拉邦還以金銀飾品鑲嵌、象牙雕刻、絲綢、制陶等傳統手工藝在國內享有盛名。瑯勃拉邦王宮是14~16世紀的重要建築,今已辟為瑯勃拉邦博物館。

  萬象也是歷史名城,建於574年,16世紀中葉成為都城以來,是老撾的文化中心。萬象有許多寺廟、佛塔,著名者有瓦細剎吉寺、瓦翁第寺、瓦維賽寺、瓦帕嬌寺及萬象塔鑾,寺廟中均有精美的佛教雕塑。瓦帕嬌寺已有600多年歷史,老撾獨立後改為皇傢博物館,陳列歷代珍貴文物。萬象塔鑾由塔群組成,在東南亞建築藝術上享有盛譽。

  老撾的建築主體是木構,部分使用磚瓦,石構建築罕見。木構建築的普遍特征是:屋頂為兩層,呈左右急傾斜的大流線。老撾語稱舍利塔為“塔陀”。塔陀形式多樣,大體上都有覆缽形塔身,表明是從窣堵波發展而來,其代表性大型遺構為萬象塔鑾。老撾的佛教雕塑近於泰國樣式尤其是大城樣式,以青銅像和木像為主,大多程式化,一般是14世紀以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