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宮廷畫傢兼建築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義大利人,原名G.卡斯蒂略內。1688年7月19日生於義大利米蘭,1766年7月16日(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卒於北京。1707年加入歐洲天主教耶穌會。1714年5月4日由耶穌會葡萄牙傳道部派遣於次年8月17日(康熙五十四年七月十九日)抵達澳門,遂取漢名郎世寧。後轉赴廣州並北上京師,居紫禁城東華門外天主教東堂。康熙末以畫供奉內廷,得到皇帝的賞識。乾隆十二年(1747)奉命參加圓明園歐洲式樣建築物的設計工作並任奉奉宸院卿職。二十二年皇帝為其舉行盛大儀式,祝賀70壽辰,特賜侍郎銜。郎世寧病逝後,皇帝賞銀治喪,葬於北京阜成門外外國傳教士的墓地內。郎世寧除為皇帝作畫外,與怡親王允輝、果親王允禮、慎郡王允禧等其他皇族亦有交往。受天主教會之托,曾借在宮中作畫接近皇帝之便,於乾隆元年、二年、十一年3次向皇帝懇請解除教禁,部分達到目的。

  郎世寧擅長畫人物肖像、鳥獸、山水及歷史畫。以歐洲技法為主,註重物象的解剖結構、光影效果及立體感。人物畫多為皇帝後妃及文武大臣肖像,適當吸取瞭中國傳統寫真技法的長處,采用正面光照,色澤比較柔和清晰。人像肖似,多以色彩渲染,無明確線條。代表作有《平安春信圖》、《乾隆皇帝及後妃像》、《果親王允禮像》等。鳥獸畫形象準確,以細筆短線描畫動物皮毛的質感,如《嵩獻英芝圖》、《羚羊圖》、《東海馴鹿圖》等。尤精畫馬,能曲盡馬匹立、行、臥種種姿態,《八駿圖》、《百駿圖》、《十駿馬圖》、《郊原牧馬圖》等均為佳作。山水畫構圖明顯受中國山水畫的影響。郎世寧創作的部分歷史畫,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描繪具體,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哨鹿圖》、《馬術圖》等作品,表現弘歷的狩獵活動和清廷與西北邊境厄魯特蒙古族的友好關系。《阿玉錫持矛蕩寇圖》、《瑪瑺斫陣圖》等,刻畫清軍在平定叛亂戰爭中立功將士沖鋒陷陣的英姿。

《羚羊圖》

《八駿圖》

  郎世寧還曾參與《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圖》草圖的繪制工作,並將圖稿送往法國制作成銅版畫。偶爾也以油色作畫,流傳有《太師少師圖》、《慧賢皇貴妃像》等。郎世寧前期(雍正時)作品為其一手所畫,後期(乾隆時)作品雖僅屬郎世寧一人名款,但均為集體創作。

  郎世寧還向中國的宮廷畫傢斑達裡沙、孫威鳳、張為邦、王幼學、於觀鵬等傳授歐洲繪畫的技法;幫助工部右侍郎年希堯撰寫《視學》一書,此書為第1部介紹歐洲焦點透視畫法的著作。對於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瞭積極貢獻。

  與郎世寧先後供奉宮廷的歐洲畫傢尚有馬國賢(意大利人)、王致誠(法國人)、艾啟蒙(波希米亞人)、賀清泰(法國人)、安德義(意大利人)、潘廷璋(意大利人)等,均以歐洲技法為主作畫,但成就及影響均不及郎世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