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豐

  中國現代版畫傢、美術教育傢、美術評論傢。原名周熙,筆名高岡、江烽、介福。1910年2月15日生於上海,1982年9月13日病逝於北京。

  江豐出身工人傢庭,自幼喜歡畫畫,曾在上海白鵝西畫會會學畫。後與一八藝社成員張眺、陳卓坤、陳鐵耕等,共同籌建上海一八藝社研究所。1931年5月加入上海反帝大同盟,協助樓適夷編印左聯機關刊物《前哨》。1931年魯迅等舉辦木刻講習會,請日本人內山嘉吉講解木刻技法,江豐是13名學員之一。一·二八淞滬抗戰(1932)期間,上海反帝大同盟改名為上海民眾反日會,江豐在該會機關從事宣傳工作,同時主編《工人畫報》和《反帝畫報》。這期間他創作瞭木刻組畫《九·一八日軍侵占沈陽城》、《日軍侵華暴行》、《要求抗戰者,殺》等,上述作品曾印成傳單在街頭散發。

  1932年3月江豐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當選為中國左翼美術傢聯盟執行委員。為瞭便於開展合法的進步美術活動,他參與建立瞭春地美術研究所。同年7月這個研究所遭到破壞,他和其他10名成員被捕,後因無證據而釋放。9月,由於參與籌劃在上海召開全國反帝代表大會他再次被捕,至1935年才被營救出獄。

  1936年初,江豐與鄭野夫、沃渣、溫濤在上海組織鐵馬版畫會,編輯出版瞭《鐵馬版畫》3期。11月又與力群、曹白、陳煙橋、馬達等組織上海木刻工作者協會,同時和廣州現代版畫會共同發起組織第三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這個展覽會雖由於抗日戰爭爆發(1937)而未能在上海展出,但征集到的作品則由江豐全部帶到武漢,後在胡風主持的《七月》雜志社支持下,舉辦瞭抗敵木刻畫展覽會,展出作品300餘件,推動瞭新木刻運動,宣傳瞭抗日主張,在群眾中產生瞭積極的影響。同年,創作木刻《碼頭工人》。

《碼頭工人》

  1938年2月,江豐到達抗日根據地延安,初在八路軍總政治部編輯《前線畫報》,後到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任教。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江豐率領魯迅藝術文學院文藝工作團來到華北解放區,並參與籌建華北聯合大學美術系。這時候他一面從事美術教育,同時堅持木刻創作,並且和該校師生一起深入群眾,調查和研究民間年畫,和民間藝人合作,開展新年畫創作。這期間他的重要作品有《保衛傢鄉》、《念好書》、《說理鬥爭》、《國民黨獄中的政治犯》、《上海第三次工人暴動》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江豐擔任過全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傢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文化部顧問等職。這一階段由於工作的關系,他很少創作,而專事美術教育和美術理論的研究。他性格率直,勇於直言,積極主張和宣傳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反對盲目照抄西方美術;對於中國傳統繪畫,他主張大膽革新,希望中國畫能反映人民生活、反映社會現實。他的理論著述收集在《江豐美術論集》(上、下兩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