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部,流經境內的湄公河和位於境內的洞裏薩湖,使其具有建立富饒農耕社會的地理優勢。柬埔寨對東南亞的古代文化曾作出重大貢獻,但史前遺物發現極少,史前史不清楚,甚至長久生活在這一地方的高棉人的起源仍然是個謎。從歷史時代初期起,在今柬埔寨北部一帶興盛過印度化的扶南國。6世紀中葉,真臘國興起並取而代之,成為柬埔寨的統治者。從9世紀起,真臘國急速擴張,以吳哥地區為中心,吞併今泰國和老撾的南部,出現11~12世紀的鼎盛期。柬埔寨在歷史上與印度和中國國這兩大文明古國都有文化交往。它的美術以印度教和大乘佛教為主要內容,並伴隨著對高棉國王神化的祭祀崇拜思想,通過印度教神廟建築和雕塑等主要形式表現出來。柬埔寨美術的發展分為4個階段:①扶南國時代(6世紀中葉以前),②前吳哥時代(6世紀後半葉至8世紀末),③吳哥時代(9~13世紀前期),④14世紀以後。

  扶南國時代美術 扶南國是柬埔寨的印度教古國。它以湄公河下遊的交趾支那為中心,繁榮於1世紀末葉至6世紀中葉。扶南之名僅見於中國史籍,一般解釋為孟-高棉語Phnom的古語bnam的音譯,意味著“山”。它最早作為印度教化國傢領有今柬埔寨、越南南部及泰國和馬來西亞的一部分,以公元500年前後為鼎盛期,6世紀後半葉受到北鄰的真臘國的攻擊,不久銷聲匿跡。在中國的史書中,扶南國早在中國三國時代就與吳國有交往,以後曾向南北朝時代的宋、齊、梁入貢。扶南國特別信奉印度教(特別是濕婆派)和佛教(大乘派),制作多臂的濕婆銅像。確證為扶南的遺構和遺跡尚未發現。但俄厄遺跡,很可能是扶南國的港口。另外,在普農多出土的八臂毗濕奴立像、持斧羅摩立像、吳哥附近發現的笈多風格的砂巖制佛頭和佛立像,可以確證至遲在5~6世紀,印度的造像藝術已波及此地。這些神像和佛像,風格古樸,印度的痕跡強烈,可視為扶南末期的雕塑作品,它的創作傳統一直影響到前吳哥時代的均衡優美的雕像群中。

  前吳哥時代美術 約6世紀中葉,在扶南國北邊興起瞭真臘國。真臘是中國史籍記有的高棉人國傢,名稱由來不明。它在7世紀時統一瞭柬埔寨,王都在伊奢那先,但在8世紀又分裂為水真臘和陸真臘。從6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重新統一並建都於吳哥以前,史稱前吳哥時代。

  前吳哥時代,高棉人繼承印度要素濃厚的扶南國時代末期的美術,展開瞭高棉民族獨自的美術創造活動。遺跡和遺品不太豐富,分佈於洞裡薩東部地區至湄公河下遊,大體上屬於印度教。高棉人的美術才能,從9世紀起表現在突然出現的大量石構建築上。他們作為建築師的非凡本領在於,既能構造巨大的石構建築物,也能裝飾建築細部,從中反映瞭良好的工藝感受力和裝飾能力。建築遺構都是印度教神廟,以磚瓦為建材,石料僅僅用於基部、入口的楣上,囿於社會經濟基礎的限制,都是小規模的。並且,建築樣式類似南印度的帕拉瓦建築,可推測與其他的移民或工匠有深厚關系。廟堂建築為箱形單一堂樣式,上部順次遞減地重疊成數層與主屋同形的結構,以後發展為高塔形塔堂建築,即在單獨的祠堂上構成高塔狀屋頂。建築遺構有數處,尤其集中在舊都三坡佈雷卡一帶。在雕塑方面,發現瞭若幹石雕和青銅的佛教造像(6世紀後期至7世紀)、許多印度教的訶裡訶羅像和女神像(7~8世紀初期)。它們在印度雕塑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瞭高棉人的獨特造型能力。訶裡訶羅像之多也引人註目,特別是其造型表現上,瘦而勻稱,能把握人的姿態,可考慮為受印度笈多時代薩拉納特雕像樣式的影響,然而註意到對頸、腕、胸、腹部的逼真表現手法,勿寧說更接近通過南海貿易而傳入的羅馬造型樣式。總之,它們無疑是顯示瞭高棉人美術才能的傑作。在8世紀,由於真臘的分裂和外國的入侵,高棉美術的發展中斷,沒有留下多少遺品。

吳哥寺塔門

  吳哥時代美術 9世紀時,阇耶跋摩二世(802~850在位)統一瞭高棉,建立吳哥王朝,至1369年泰國攻陷吳哥,史稱吳哥時代。這是高棉美術的黃金時代和古典時代。

  阇耶跋摩二世在位期間,在各地築城,修建巨大寺廟群。至9世紀末的蘇耶跋摩一世(889~910在位)時,高棉勢力擴張到今泰國南部,北達瑯勃拉邦的湄公河中遊。他選擇洞裡薩湖西北的土地,建設大都城──吳哥,為此耗盡瞭長期積聚的巨大財富,進入大型建築盛行的時代。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在位)時,建立瞭吳哥寺,高棉建築達到發展盛期。

  高棉人在以大規模的寺廟建築為主體的盛大造型活動中,充分發揮瞭藝術天分。高棉建築的遺構或遺址,集中在吳哥及其附近,基本上屬於印度教,也有的是屬於大乘佛教的作品,總之,是狂熱的宗教信仰的產物。這種宗教信仰又與對國王的崇拜結合起來。高棉國王被視為印度神(一般為濕婆,有時為毗濕奴或佛的化身,死後也歸一於這些神或佛),從而使國王(甚至包括王族)神化。這樣,宗教寺廟實際上也是為國王服務。寺廟建築主要使用砂巖石、紅土和磚等建材,逐漸完善前代開始出現的高塔式塔堂,隨之將大臺基高高地堆成急劇的階段式金字塔形,其後發展瞭立有主堂的寺廟形式,又建立瞭五塔式寺廟,即在基壇上以高塔式主堂為中心,四角各有一高塔。進而,產生大回廊樣式的著名大寺──吳哥寺、巴雲寺,達到柬埔寨建築藝術的頂點。任何寺廟從堂的構成到諸堂塔的佈局,無論平面或立面都呈現嚴格的幾何式對稱,這是一大特色。著名的遺構還有:巴肯寺、羅洛建築群、班迭斯雷寺等。

《天上的舞姬》浮雕

  這些建築在豐富多采的浮雕裝飾意匠上,尤其引人註目。任何建築物上出現的花葉紋、天神像裝飾浮雕一一可尋覓樣式展開的順序,以至幾乎可以確立與建築本身合一的編年史。浮雕的裝飾意匠一般由簡素古樸發展為豐富多采,充分發揮著高棉人旺盛的裝飾情趣和對紋樣的敏銳感受。但到後期,它又過於填滿空間,顯得過分繁縟。另外,在大回廊式寺廟中,回廊上有描繪故事、國王事跡的中楣浮雕。在作為人體雕刻的圓雕和高浮雕的神像、佛像、飛天像上,早期為追求強有力的表現而制作固定的直立像,以後逐漸發展為尋求均衡和協調的傾向,被稱為巴雲樣式。至阇耶跋摩七世(1181~1219在位),柔和纖弱的雕塑成為時代特色,雕像的笑容被稱為“吳哥式微笑”。吳哥時代的雕像,多數為石像,少數為青銅像,整體上程式化而乏於變化,但有一些男神像有一種逼人的力感,一些女神像上身裸露,富於魅力。

《美女和美少年》浮雕

  14世紀以後 從《真臘風土記》看,高棉國於14世紀後還在繁榮,但幾乎沒有出現以往那種盛大的美術活動。以後,南方小乘佛教滲透進來,高棉又數次遭泰人的侵略,不久放棄吳哥(1431)向東南方退避,國勢也走向衰退。隨之受泰人影響,木構建築開始流行。

  1434年,高棉王國遷都金邊,金邊城市建設始具規模。現在,擁有輝煌的舊王宮、秀麗的塔山、莊嚴的獨立紀念碑,以及富有民族色彩的寺廟、尖塔等名勝古跡。金邊國立大學下設美術學院。金邊國立博物館在舊王宮北鄰,陳列著5~14世紀的石雕像、青銅像、遺址浮雕、石碑、陶器、金銀工藝品,達數千件,尤以吳哥時代的雕塑著名。此外,它還展示著19~20世紀的王宮的日用品和樂器等。

  

參考書目

 夏鼐:《真臘風土記(元代周達觀著)校註》,中華書局,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