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受中國南宋畫影響而產生的水墨畫。這一概念在日本的各個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較通行的說法是:原泛指中國繪畫,鐮倉時代後轉指南宋風格的日本水墨畫。南宋畫在日本的傳播是漢畫產生的先決條件。這一傳播始於12世紀末,13~14世紀是其盛期,15世紀後趨於衰落。南宋畫傳播的主要途徑是中國禪宗東漸,並且以禪宗為媒介滲透到日本的禪寺、幕府、茶會、神社、朝廷、佛院及各社會階層。日本的禪僧和武士在南宋畫的收藏和鑒賞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當時的這種時尚還得到幕府的政治治支持和經濟資助,他們以此來作為反對朝廷文化的手段。幕府政治上的需要和武士、禪僧的喜愛決定瞭欣賞南宋畫的標準。南宋畫中以馬遠、夏圭為代表的院體畫和以法常為代表的禪宗畫最受歡迎,從而導致瞭禪意的審美情趣。南宋畫與漢畫的聯系首先表現在兩個方面:促使大和繪的院體化和唐繪的禪宗畫化;同時日本禪僧由模仿產生水墨畫。12世紀末葉,以讬麿勝賀為首的讬麿派佛繪師參用南宋畫風,產生瞭最早的水墨畫僧。13世紀的繪卷物上都可尋覓到院體的痕跡;不久水墨畫卷從繪卷物中脫穎而出。14世紀時,禪寺中出現瞭如默庵靈淵、可翁仁賀這樣擅長水墨畫的畫僧。15世紀是日本對南宋畫的創造性吸取時期,詩畫軸山水畫在禪宗五山流行,產生瞭追求詩情的獨特樣式,院體畫比禪宗畫更決定著漢畫的發展趨勢。詩畫軸的代表畫傢有如拙、周文。周文由畫僧被幕府任為禦用畫師,說明漢畫已在日本取得正統地位。周文又利用院體山水畫創造瞭障屏畫的新樣式。周文以後,漢畫分為宗湛、雪舟、墨溪、狩野正信等流派。在中央畫壇上,完湛、正信相繼任禦用畫師,仍墨守院體。雪舟發展瞭院體畫,又在訪問中國時學習瞭浙派風格,在具有表現力的筆觸和空間構築性上確立瞭個人畫風。他的藝術既是南宋畫影響的最高成果,又將以前的漢畫註入民族情趣,因而是漢畫的集大成者。雪舟的漢畫是南宋畫的民族化結果,是水墨形式和日本禪意的審美情趣的統一。它的發展已與中國元明以後的繪畫分道揚鑣。16世紀以後,原為漢畫系統的狩野元信又吸取瞭大和繪的裝飾方法,完成大型障屏畫樣式,形成瞭更新的狩野派。雪村、雲谷等顏、長谷川等伯等雖仍祖述雪舟,但風貌已變,漢畫以後式微。

如拙:《瓢鮎圖》

雪村:《風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