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巨型玉雕。原名《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又名《大禹開山圖》。此作玉料采自新疆葉爾羌西南的密勒塔山。乾隆四十六年(1781)初,弘曆皇帝降旨設計繪製玉山,其圖稿是依據原宮中所藏《大禹治水圖》畫軸為藍本,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畫工臨摹成雕刻畫稿,共有前後左右4份。依據畫稿最初設計出蠟樣,後考慮蠟樣年久易溶化失實,遂按蠟樣又刻一木樣,經皇帝審定後,按式樣在造辦處將玉料雕成玉山的粗坯,同年五月經運河以船運至揚州琢刻,於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完工,八月底運回北京,翌年年正月命玉工在器上刻磨銘文和邊款等,至年底全部完工,奉旨陳設在紫禁城樂壽堂至今。其設計者和制作者,現僅知將圖稿繪在玉山坯料上的是賈銓,在玉山上琢刻銘文款式的是朱永泰,其餘皆無從查找。

《大禹治水圖》玉山

  此玉山重約5300公斤,高2.24米,最寬的剖斷面為0.96米,下配以高0.6米的山形銅嵌金銀絲座。《大禹治水圖》玉山,卓立如峰,取材於久已傳頌民間的夏禹治水故事。在險峻的山巖峭壁上,聚集著成群結隊的民工,或揮錘擊石,或鑿山開渠,或鎬刨砂礫,或以杠桿開山取石……人物各具姿態,動勢、神情栩栩如生。正面山石處陰刻“五福五代堂古希天子”的篆書方印,背面巖石處陰刻弘歷皇帝於乾隆五十三年撰寫的《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的禦制詩及其自註,計1000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