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座宮城。又稱東內。位於長安城外東北,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北。初建於貞觀八年(634),是中國古代建築盛期的一座重要的大型建築組群。大明宮本名永安宮,貞觀九年改名為大明宮。龍朔二年(662)改名為蓬萊宮,並大加增建,自龍朔三年起成為唐代主要朝會宮殿,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又改名為大明宮,唐末毀於戰亂。

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

  大明宮已經勘探及部分發掘,范圍南寬北窄,南墻即長安郭城北墻東段,西墻及北墻端直,自東北角起東墻向東南斜出並折向東再向南,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3.3平方公裡。城墻夯土築,在城門和城角臺處包磚,上建城樓、角樓。南面正門(丹鳳門)三道,由此門沿中軸線向北600餘米,在龍首原高10餘米的高地南緣建含元殿,殿左右延伸廊道,廊道兩端南折再斜上通向翔鸞、棲鳳兩閣,整組建築作凹字形。從殿前廣場有3條平行大階道登上殿前,各長達70餘米,稱為龍尾道。含元殿組群北據高原,南望可見終南山,俯瞰全城,前視空間十分遼闊。殿與閣的組合氣勢雄偉壯闊,開朗而輝煌。從廣場或龍尾道“仰瞻玉座,如在霄漢”(《劇談錄》),唐代李華形容這一組建築為“如日之升,則曰大明”(《含元殿賦》),是大明宮中最重要的主題性建築。含元殿組群實際上是宮闕的變體,它的作用類似於長安太極宮宮城正門承天門和洛陽(北魏)宮城正門則天門這兩座宮闕,是舉行重要典禮的大朝。含元殿北過宣政門為宣政殿,前有較大的院庭,左右為東上、西上兩閣。宣政殿是朔望視朝的常朝。再北過紫宸門為紫宸殿,院庭較小,是常日聽朝的日朝。在宣政殿、含元殿左右及含元殿前140米的兩側有向東、向西伸展的3道宮內橫墻,在每墻東西相距600餘米處對稱開門,形成與中軸平行的兩條縱街,在中軸與兩條縱街之間還各有一路殿庭,設置禁中衙署。縱街以外也有殿庭,組成瞭大片建築組群。

  紫宸殿以北有名為太液池的東、西兩池,池中島名蓬萊山,池南、北都有殿臺,西南沿岸有周廊400間,是山池遊觀地帶。麟德殿在池西高地上,傍宮西垣,經復原研究,是由前後4殿緊連構成,中間兩殿為樓閣,4殿底層面積合約5000平方米,十分宏大。殿左右峙方臺和長方臺各一,上面應都有較小建築,以飛廊與大殿上層聯系。大小體量和不同體形互相陪襯,使主體更顯宏偉。全體周圍可能圍繞回廊院。此殿是舉行大宴的地方,雄峙於山池區建築之上,由太液池西望,可一覽它的壯麗側影。大明宮北墻有兩重城門可通入禁苑。

  大明宮規模巨大,巧於結合地形,佈局井然有序,建築壯麗,風格雄渾闊大,充分顯示瞭大唐盛世中國建築昂揚的時代風貌,其追循周制天子三朝,串連三殿的佈局及在後部設置園林均對後世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