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的文藝流派。宣導人為羅馬尼亞詩人T.查拉。查拉在1918年3月23日發表的《達達主義宣言》中,為達達主義下定義:“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這是各種束縛、矛盾、荒誕的東西和不合邏輯的事物的交織:這就是生命。”這表明,達達主義的出現,是當時人們面臨一系列社會問題所受到的精神折磨的反映。達達主義產生於1915~1916年,當時許多國傢有反戰情緒的青年移居瑞士蘇黎世,其中一群文藝青年經常在伏爾泰酒館聚會,參加的除查拉外,還有作傢R.許爾森貝貝克、畫傢和雕塑傢楊科、J.阿爾普、H.裡希特。他們厭倦戰爭,對現存的社會價值表示懷疑,但他們看不到社會的前途,染有濃厚的虛無主義思想。他們提倡否定一切,否定理性和傳統文明,提倡無目的、無理想的生活和文藝。這群文藝傢在法德字典中偶然翻到瞭“達達”(兒語玩具、小木馬的意思)一詞,便決定用來作為社團的名稱。1917年春達達主義在蘇黎世舉辦展覽,參加的有歐洲各國前衛派的美術傢。在參與蘇黎世達達主義活動的美術傢中,以阿爾普最為著名。巴黎達達主義的代表人物是F.皮卡維亞和M.恩斯特。在柏林,K.施維特斯是達達主義的領袖。達達主義思潮影響瞭美國的文藝。M.杜桑 和皮卡維亞從歐洲到紐約,與施蒂格利茨的前衛派畫廊合作,推進包括達達主義在內的前衛藝術。達達主義的目的不在於創造,而在於破壞和挑戰,所以美術傢們廣泛地運用拼貼和現成物,拋棄傳統的造型語言和法則。1922年,達達主義內部分裂,原來參加達達主義的一些文藝傢以A.佈雷東為首組織超現實主義。戰後,歐洲一些文藝傢重新探討達達主義的價值,把達達主義原來作為破壞和挑戰的手段,看作審美對象,利用大眾文化傳播媒介、工業廢品和現成物,組成美術品,掀起新達達主義思潮。

杜桑:《自行車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