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片。聯華影藝社、昆侖影業公司1947年聯合攝製。編導,蔡楚生、鄭君裏;攝影,朱今明;演員,白楊、陶金、舒繡文、周伯勳、上官雲珠、吳茵等。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前後的上海。女工素芬和夜校教師張忠良夫妻曾積極投入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捐款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忠良因抗日工作經漢口到重慶。素芬及婆婆、孩子為生活所迫回到鄉下老傢。忠良初到重慶時,很看不慣國民黨官場的腐敗景象,但在交際花王麗珍的影響、腐蝕下,同流合污瞭。素芬歷經苦難,時時思念遠方的丈夫。八年後,,終於盼來瞭抗戰的勝利,也意外地見到瞭忠良。但他早已不是那個純樸而又信守誓約的丈夫瞭。素芬在絕望中投江自盡。影片以抗戰期間一個傢庭的悲歡離合為主線,真實、生動、概括地反映瞭抗日戰爭的時代風貌。通過素芬的形像,表現瞭廣大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期間的艱苦奮鬥精神,而張忠良則是那種從熱血青年蛻變為腐化分子的藝術典型。影片以不同性格的人物,曲折變化的情節,抒情質樸的風格,反映出當時廣大人民,尤其是生活在淪陷區的群眾的心緒與願望;把揭露的矛頭對準統治當局的腐朽,社會的黑暗。上映後深受輿論好評,是繼《漁光曲》後,賣座最高的一部影片。在上海連映3個月,觀眾達70多萬人次(見彩圖)。

《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蔡楚生、鄭君裡導演) 昆侖影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