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雄偉的防禦建築。包括城牆、敵臺、烽燧、城障等建築(見彩圖)。

長城 邢延生攝

  秦漢長城 長城始建於戰國時期。當時秦、趙、燕三國沿北側邊境築邊墻以防禦匈奴,秦漢長城就是把這三國的邊墻銜接、聯綴、增補而成的。秦長城西起臨洮,東達遼東,長達3000餘公裡,史稱萬裡長城。漢武帝時,增修西段,由敦煌直達新疆,東段過內蒙古而抵吉林。漢長城除利用秦長城外,又增築復線,新建邊城、城障、烽燧。邊城是屯戍性質的小城,內有官署、民居。城障小於邊城,在長城內側,是哨所性質的小堡。烽燧是報警的碉堡,建於視野寬闊的草原或山巔,沿線羅佈,主體為圓錐或方錐臺,用塊石或夯土築成,下面圍以小城,建少量兵士住房和武器柴薪倉庫。長城的墻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般平地多用黃土版築,戈壁地帶用砂礫與當地植物如蘆葦、紅柳、胡楊等,分層壓疊,山上用石塊壘砌外皮,內填碎石,底高相等,約4~5米;在陡峭山崖上則利用峭壁,略加鑿琢而成。跨溝築竇,跨川築墩,跨大川築墉,用各種結構將城墻聯成一體。

  漢以後,北魏、北齊、隋、金各朝都修築長城,但遺留至今最完整、最雄偉、工程最大的是明長城。

  明長城 明滅元後,仍大力修築長城以防蒙古南下,長城的防禦體系非常嚴密。明代磚的產量大增,制磚和砌築工藝水平提高,長城許多重要段落的墻體和城關堡寨都用磚砌,長城建築水平達到最高階段。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邊,西至甘肅嘉峪關,分九鎮管轄(嘉靖後改為十鎮),各鎮所轄長城累計達5660公裡,有的地段還建有復線,所以稱為萬裡長城,並非誇張。

  明長城包括下列主要建築:①城墻。選址在高地、陡崖、山脊上,盡量利用自然地勢以增加險要。其中位於河北省和山西省境內的許多段落,都是沿山脊蜿蜒上下,曲折迂回,氣魄特別宏闊。用材及結構因地制宜,最多使用的是夯土版築墻(都在黃河以西)和磚石墻。一般構造是用條石做基,墻皮用大磚或塊石砌築,內填碎石三合土,高度3~8米,頂寬4~6米,頂部外側設雉堞,內側設女墻。另有一些特殊構造,如遼東鎮(山海關以東)有柳條墻和木板墻;陡崖處利用山體為墻,隻砌雉堞;特別險要處隻設障墻,不能上人;黃河突口處冬季設冰墻等。②敵臺。即城墻上駐兵的哨樓,間距30~100米不等,有空心和實心兩種,平面有圓有方,結構有磚拱和木結構外包磚等,種類很多。空心敵臺一般高2層,下層駐兵,且通城墻頂部,上層建鋪房,為守衛的處所,四周建有雉堞。③烽堠,即烽火臺,為報警用的獨立臺墩,有些外面圍以小城,有些隻是單獨建造。一般建在山嶺高地上,間距約1.5公裡。大部分建在長城內側,也有少數前哨建在外側。形式與構造和敵臺相似。④關隘。為險要交通孔道的防禦組群,由駐兵的城堡、出入的關城、密集的烽堠、敵臺和多道城墻組成。關城是主體,建有甕城、城樓、角樓、敵樓、鋪房等,兩側與長城相連。現存著名關城有山海關、嘉峪關、居庸關、古北口、雁門關等,地形險要,建築雄偉,也是中國建築藝術中獨具風格的傑作。還有許多段落很有觀賞藝術價值,如北京延慶縣八達嶺段、懷柔縣慕田峪段、密雲縣司馬臺段、河北省灤平縣金山嶺段等。

  山海關 現存明長城最東端的關隘,位於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面海邊。明洪武十四年(1381)建關城,長城由關城南側伸向海邊老龍頭,北側延伸至燕山深處,地形極為重要。關城方形,辟4門,東西門外又各有1座羅城。關城內側北面建有北翼城,南面有南翼城,近海的老龍頭附近原來還有寧海城堡,關城東門外有威遠城和八裡堡墩臺。這些大小城城堡和散處附近的烽火臺,佈置在山海之間,形成一幅防禦性強烈的蒼莽畫面。其間又點綴許多樓閣,最著名的是現存關城東門城樓天下第一關。樓為5間2層歇山頂,向外的3面為厚墻,上辟箭窗。此外城內的鐘鼓樓,城墻上的甕城門樓、羅城門樓、角樓和奎光閣、臨閭樓、威遠閣,以及寧海城上的澄海樓等(已毀),使得整個環境又富有活潑的氣氛。

山海關

  嘉峪關 明長城最西端的關隘,位於今甘肅省嘉峪關市。明洪武五年在此處築城建關,關城建於嘉峪山西麓臺地上,祁連山、龍首山南北對峙,關城北側長城穿過茫茫戈壁灘東折而行,南側長城順地勢直抵終年積雪的祁連山腳下,形勢非常險要。關城平面呈梯形,周長733米,城墻高10.6米,雉堞高1.7米,全為夯土築成,隻城門、角樓等處為磚砌。西關城外又築磚羅城一道,並連接南北關城外的土墻,使關城成為重墻形式。關城東西各辟城門一道,門外又設甕城。東西城門上各有城樓1座,西羅城城門上原也有相同的城樓(已毀),3樓在同一軸線上。城樓高3層,5間周圍廊,歇山頂。另於關城四隅和西羅城兩端建角樓,南北墻中間各建敵樓鋪房3間。整個嘉峪關重城重關,城閣相望,這一形象在周圍戈壁高山、黃土長城的襯托下,更顯得格外鮮明。

嘉峪關

  

參考書目

 羅哲文:《長城》,北京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