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京最重要的喇嘛寺院。位於城內東北部,原為清代雍正帝未繼位前的王府,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雍正稱帝後改名雍和宮,死後在此停靈,改原綠琉璃瓦頂為黃色。乾隆九年(1744)正式改建為喇嘛寺院,原有寢殿可能在這時改建為法輪殿。乾隆十五年清朝平定西藏內亂,為此七世達賴進貢大白檀木,於雍和宮雕造彌勒佛像,隨後建造容納佛像的萬福閣及東西兩閣。乾隆四十四年命仿承德廣安寺戒壇形制改建法輪殿東西山殿為2層樓閣。

雍和宮萬佛閣

  雍和宮全部建築依縱中軸線南北排列,分為3部分。南部為T形廣場,是改寺後擴建,為喇嘛於正月跳步紮(俗稱“打鬼”)的場所。中部原是王府的前殿部分,沒有經過大的改動。後部原是王府的後寢部分,全部加以拆改,宗教特征最為顯著。東側為行宮書院,是原來王府的花園,已毀。

  中國內地的佛道祠廟寺觀,大都是套用府邸衙署形制,所以雍和宮由王府而改為寺院,總體格局不必要作大的改動,但主體建築要求符合宗教特點。例如法輪殿,就是將原有的寢殿改造為都綱形式。都綱是藏語(蒙語同)經堂的音譯,基本形式是,平面呈回字形,中部空間抬高凸出天窗,周圍為多層內向圍廊。法輪殿利用瞭原有的建築平面,而在室內空間上加以改變,使之符合都綱形制。同時,喇嘛教的經堂和佛殿,常用5個呈井字形排列的體量,表現曼荼羅或金剛寶座,法輪殿就在屋頂上凸出5個天窗以為象征。萬福閣也是都綱式形制,中部貫通部分置17.60米高的木雕彌勒佛像,兩側有永康、延綏兩閣,3閣間連以跨空閣道,構思巧妙。這2組建築的難得處就在於,運用極嚴格的清代官式建築規則,創造出形式特殊又富有宗教個性的藝術形象,同時不失皇傢殿宇的風格;單座建築比例嚴謹,裝飾華美,但又沒有擁擠繁瑣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