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殖民主義的統治下,越南沒有自己的電影業,電影院上映的都是外國影片。1945年“八月革命”後,越南中央新聞通訊部成立瞭電影機構,組織瞭第一個電影巡迴放映隊。抗法戰爭爆發,該電影機構停止活動。1948年,在南方的攝影工作者成立瞭電影機構,用16毫米攝影機拍攝瞭第一部無聲紀錄片《木化大捷》。爾後拍攝瞭20多部新聞紀錄片並組織瞭電影放映隊。1950年初,直屬越南通訊署的中央電影攝製科在越北戰區成立,該機構重新組織瞭一個電影巡迴放映隊,開始在宣光、太原等地活動動,拍攝瞭一些反映抗戰的紀錄片如《高北諒戰役》等。1951年拍攝瞭第一部16毫米的有聲紀錄片《第一屆競賽模范,英雄大會》。

  1953年3月15日,胡志明主席簽發瞭成立國營新聞和電影攝影部門的文件;1956年,越南文化部成立電影局。1958年成立瞭越南電影制片廠。從1953年到1959年,越南電影主要以新聞紀錄片為主,共拍攝瞭16毫米和35毫米的影片近300部。1959年,越南拍攝瞭第一部故事片《同一條江》,由阮鴻儀、范好民導演。影片揭露瞭南越吳庭艷反動集團在外國勢力慫恿下破壞日內瓦協議的陰謀,表現瞭越南人民要求祖國統一的意願和鬥爭。

  進入60年代,一些電影工作者開赴南方。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於1961年在南方森林裡成立瞭解放電影制片廠。1962年,越南人民軍建立瞭軍隊制片廠。在60年代,電影創作把主要力量投入到反映北方社會主義建設、為統一祖國而鬥爭的政治任務中去,除紀錄片外,拍攝瞭反映工農業生產建設的故事影片《柑橘園》(1960,導演范文科)、《白煙》(1963,導演阮翻利、黎少)、《浮村》(1964,導演陳武、輝成)等;反映越南人民參加革命鬥爭的影片《阿甫夫婦》(1960,導演梅祿)、《思厚姐》(1963,導演范其南)、《中線炮火》(1961,導演范文科)等;反映抗美救國鬥爭的故事片《在十七度線上》(1965,導演李泰寶、一軒)、《阮文追》(1966,導演裴庭鶴、李泰寶)、《年輕的戰士》(1965,導演海寧、阮德興)、《琛姑娘的松林》(1967,導演海寧)、《前線在召喚》(1969,導演范其南)等。1966年,由輝成導演的故事片《起風》是第一部反映越南南方人民抗美鬥爭的故事片。這時期還拍攝瞭第一部兒童故事片《金童》(1963,導演農益達)和第一部動畫片《活該的狐貍》(1960)。初創的電影學校的首屆學員也拍攝出故事片《兩個士兵》和《小青鳥》等。進入70年代以後的影片有《回故鄉之路》(1971,導演裴庭鶴)、《17度線上的日日夜夜》(1972,導演海寧)、《出征之歌》(1973,導演陳得)、《山村女教師》(1970,導演農益達)、《阿力夫婦》(1971,導演陳武)、《返回蒲草區的人》(1973,導演白葉)等。

  1975年,南方解放,實現瞭南北統一。越南除繼續拍攝戰爭題材的影片外,從1979年起,出現瞭一批以城市社會為背景,直接反映現代越南社會生活問題的影片,如《道路》(1979,導演農益達)、《和諧的生活節奏》(1981,導演英俊)、《遠與近》(1983,導演輝成)等。

  1979年,越南故事片電影制片廠改為擁有3個制片廠的越南故事片電影企業。每個廠都有相同的組織機構。接著又調整成立瞭越南動畫片電影企業、胡志明市綜合電影企業、中央新聞紀錄片電影企業。這4個企業由文化部直接領導。此外,越南還有各省市、各部委領導的10餘傢電影制片廠,如軍隊電影制片廠、邊防部隊電影制片廠、河內電影制片廠、胡志明市阮廷昭電影制片廠等。

  80年代越南電影的主要生產單位是由文化部領導的4個電影企業。據統計,1985年這4個電影企業共拍攝故事片18部,新聞紀錄片、科教片89部,動畫片17部。其他制片廠拍攝的影片不多。

  越南的電影發行放映機構在抗法勝利後得到發展。1983年全越南約有1220個國營放映單位,其中有298座電影院。

  越南電影資料館成立於1979年。越南電影學校創辦於1959年,1979年與戲劇學校、舞蹈學校合並為越南電影戲劇學院,設有編劇、導演、攝影、表演等系,學制4~5年。

  越南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成立於1969年。全國性的電影刊物《電影》(雙月刊),創刊於1979年9月。1970年首次舉辦越南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電影節設金荷花獎、銀荷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