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牧之

  中國電影、戲劇演員和編導,電影事業傢。1909年3月3日生,浙江省寧波人。原名袁傢萊。讀中學時就參加戲劇活動,成為上海戲劇協社的唯一小演員。1930年,放棄大學學業,脫離傢庭,投身戲劇事業。這一時期,他他主演《五奎橋》、《回春之曲》等劇,同時鉆研文藝理論,總結自己的表演藝術經驗,出版《戲劇化裝術》(1931)、《演劇漫談》(1933)等著作。1934年,入電通股份有限公司,在夏衍等人的幫助下,編寫劇本《桃李劫》(見彩圖),並在其中塑造他的第一個銀幕形像──陶建平。袁牧之扮演這一角色雖具有舞臺表演的痕跡,但能較準確地把握和體現人物典型性格。影片被認為是“五四”以來優秀影片之一。1935年,他自編自導自演《都市風光》。這是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也是他當電影導演的處女作。同年末,電通停業,進入明星影片公司二廠。1936年,他與陳波兒合演瞭影片《生死同心》。同時,開始編導拍攝《馬路天使》。1937年7月影片上映。他以現實主義藝術手法,反映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悲苦命運,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瞭妓女、小歌女、吹鼓手、報販、失業者、剃頭師傅、小販等勞苦大眾的藝術形像,有力地抨擊瞭國民黨政權的黑暗統治。十分成功地運用電影藝術表現手段,如音樂、音響、表演、蒙太奇等。影片具有明快、詼諧、雋永的特點,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被譽為“中國影壇上開放的一朵奇葩”。

《桃李劫》(1934,應雲衛導演) 電通影片公司

《八百壯士》劇照

  抗日戰爭爆發後,袁牧之積極參加抗日救亡的宣傳運動。“八一三”後,他到漢口中國電影制片廠工作。1938年,與陳波兒主演《八百壯士》。同年8月奔赴延安,在八路軍總政治部直接領導下建立延安電影團,負責藝術創作工作。10月起編導《延安與八路軍》。1940年,他和影片作曲冼星海受中國共產黨的派遣,攜帶影片底片的全部素材去蘇聯考察、學習,並最後完成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影片。在蘇聯期間,他曾與蘇聯電影大師С.М.愛森斯坦拍攝過影片。蘇德戰爭爆發,他顛沛流離,還在西伯利亞當過牧羊工。1945年在蘇聯阿拉木圖電影制片廠導演關於哈薩克偉大詩人江佈爾的紀念影片。1946年2月回國。長春解放後,袁牧之參加接管滿州映畫株式會社。同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電影事業的第一個基地東北電影制片廠成立,他擔任廠長。1949年3月,他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到達北平,籌備組建全國電影事業的領導機構。4月,中央電影局成立,任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曾擔任文化部電影局局長。後因病長期離職休養。1978年1月30日在北京病逝。1983年編輯出版瞭他的遺著:《袁牧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