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下惠介

  日本電影導演。1912年12月5日生於靜岡縣浜松市。曾就讀於東方照相學校,1933年進入松竹電影公司任攝影助手。1936年轉入導演部任助理導演。1943年成為導演,拍攝瞭第一部影片《熱鬧的碼頭》。1946年導演的《大曾曾根傢的早晨》是其成名之作,被《電影旬報》評為當年10部最佳影片第一名。木下惠介善於喜劇的創作,但他的重要作品多為反映日本政治、社會等問題的悲劇片。1954年自編自導的《二十四隻眼睛》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影片描述瞭12個孩子與女教師之間的感情,影片將個人的悲劇融入瞭歷史的悲劇之中,導演手法樸實、細膩而富於抒情性。該片獲《電影旬報》評選的當年10部最佳影片第一名、電影導演獎以及《每日新聞》電影獎的導演獎、編劇獎和電影作品獎。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1958年執導的《楢山節考》,影片講述瞭因貧窮而拋棄老人的古老傳說。該片全部用佈景拍攝,具有日本歌舞伎的獨特韻味,獲《電影旬報》當年10部最佳影片第一名和電影導演獎。1964年後主要從事電視劇的創作,近年又拍攝瞭反映當代日本社會問題的影片《沖動殺人,兒子啊!》(1979)、《父親啊!母親啊!》(1980)等,獲較高評價。其主要作品還有:《破戒》(1948)、《破鼓》(1949)、《卡門歸鄉》(1951)、《日本的悲劇》(1953)、《女人的園地》(1954)、《願君如野菊》(1955)、《亦喜亦悲幾度秋》(1957)、《笛吹川》(1960)、《永生的人》(1961)、《香華》(196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