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電影手段來傳播科學技術知識的片種。簡稱科教片。在某些國傢,統稱科學片;對其中適於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影片,稱為教育片。在中國,過去稱為教育片,自1953年開始稱為科學教育影片。在蘇聯,稱科學普及電影。

  科學教育影片在發展生產、促進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科學文化水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由於電影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鮮明的形像性,因此用它來傳播科學技術知識,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列寧曾稱這類影片是“形像化的通俗演講”。此外,科教片還可作為為國際間文化交流的工具,起擴展視野、擴大知識面、豐富生活的作用。科學教育影片的內容主要是科學技術知識,因此可以幫助觀眾加深對客觀世界、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

  科教片的分類 按照影片的不同任務、對象和不同內容,科教片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①科學普及片。其對象為一般觀眾,內容主要是基礎科學知識和生活中的常識。如《中國猿人》、《生物進化》、《昆蟲世界》、《體育與健康》等。也有一些科學普及片是介紹科學研究成就和具有科學文獻價值的影片,如《沒有外祖父的癩蛤蟆》、《生命與蛋白質──人工合成胰島素》、《泥石流》等。還有一些是含有一定知識性的文化欣賞片和地理風景片,如《敦煌藝術》、《桂林山水》和一些有關介紹繪畫、雕塑、工藝品制造的影片,以廣大少年兒童為對象的科教片也屬於這一類。這類影片著重介紹科學知識,不要求觀眾學會某項技術。它側重普及,盡可能使更多的人能理解和接受,對它產生興趣。

  ②技術傳授片。向特定觀眾傳授某項技術的科教片。如《郝建秀工作法》、《煤矸石的綜合利用》以及大量有關培育良種、合理施肥、改良土壤、改進農具的農業影片。技術傳授片的實用價值較大,與發展生產、提高操作技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關系亦較為密切。有的技術傳授片的觀眾對象僅限於某一工種的少數工人,有些影片應用范圍較廣泛,帶有較大的普及性。

  ③教學片。作為電化教育、向學生進行教學的影片。主要運用於課堂,也可運用於社會公共場所。這類影片按照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教學進程,配合教師講課,適應教學要求,因此內容集中,對象明確。由於電影的鮮明形像及其特殊表現方法,教學影片較易為學生理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④科學研究片。紀錄科學實驗的過程和成果、紀錄一般人類肉眼難以觀察到的自然變化現象的影片。它可供繼續深入研究之用,也可以在科學會議、學術交流活動中放映。如紀錄斷指再植手術、生物胚胎發育過程、金屬鑄件內傷探測的影片。這類影片一般由科研機構和科學工作者自行拍攝,不列入科教電影制片廠攝制計劃,也不在影院放映。

  ⑤科學雜志片。以報道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為內容的影片。一般篇幅甚短,隻介紹很簡單的科學內容,如中國攝制的《科技簡報》、《科學與技術》、《農林科技簡報》等,都是每月攝制一本,每本包括幾個題材。

  ⑥科學幻想片。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科學幻想片。與故事片中的科學幻想片不同之處在於:它仍然具有一般科教片的特性──科學性,即使虛構若幹情節,也是為瞭更好地講述科學原理,預測科學發展的未來,豐富那種符合科學規律的想象力。中國影片《小太陽》就是按照這一要求拍攝的科學幻想片。

  ⑦軍事教育片。以軍事為題材的科教片。簡稱軍教片。這種影片可以配合部隊的軍事訓練任務,進行形像示范,講解武器知識。介紹現代軍事科學的新成果。其中有些影片,如對原子武器的防護,對化學武器的防護,射擊知識,戰地救護等,不僅適用於部隊,還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放映,滿足他們學習軍事知識的需要。

  ⑧社會教育片。以解釋社會現象和傳授社會科學方面知識為內容的科教片。社會科學的范圍十分廣闊,並不是所有的學科都可拍成科教片。作為科教片中一類的社會教育片,須在選題時就考慮到是否適於以電影形像表現出來。也要考慮到它的知識性能否對廣大觀眾起到教育作用。在已經拍成的社會教育片中,一些歷史科學、人類社會發展史和少數民族生活史的影片曾獲得成功。有關工廠企業和農村生產組織如何實施科學經營管理方法的影片,也取得瞭效果。如中國影片《佧佤族》、《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包工制》等。

  以上的分類在實踐中並不截然分開。有些科學普及片也要講一些具體的技術措施,有些技術傳授片亦同時介紹些科學原理,還有些科學普及片和技術傳授片又可用之於教學,這是各類影片間的互相滲透性質。但在創作意圖中是不應混淆的,至少應肯定其主要歸屬。這樣才可在創作和制作影片時,有其明確的對象和用途。對於科教片發行工作來說,這種區分也很必要。教學片、科學研究片以及一部分技術傳授片不應拿到一般電影院中去放映,它們屬於“非劇場影片”。

  科教片的發展 電影發明後不久,一些科學傢運用攝影機拍攝到某些動物的肢體運動、心臟跳動、消化過程、雌雄交配的鏡頭。開始隻是片段的紀錄,以後發展成完整的影片。1906年 G.梅裡愛把電影景像分為4大類,其中之一是科學片。教育片起源很早,1919年美國曾建立拍攝教育電影的公司,專為學校制作供教學用的非娛樂性影片,雖然這傢公司以後轉業,接著又停產歇業瞭,但教育片在美國的攝制工作卻沒有停止。

  法國的J.班勒維在發展科教片中起瞭重要作用。他在1928年拍攝瞭第一部科教片《章魚》,接著拍瞭《寄生蟹》、《海蝟》,1930年在巴黎創辦瞭科學電影研究所,以後一直從事科教影片的拍攝研究工作。他所拍攝的《變形蟲細胞核的轉移》用顯微攝影把細胞活動拍得十分清晰生動,被視為科教影片歷史上的代表作,迄今在國際科學電影活動中仍時常映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教影片在經濟和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傢都受到重視,產量劇增。美國和日本的教育片普及到各級學校。日本制作科學片、教育片及其他短片的企業單位有150傢,每年生產1000餘部科學片、教育片和新聞紀錄片。這些企業各有特點,如有的擅長拍海洋生物,有的專拍醫學或動物方面的內容。

  蘇聯有3個專門攝制科教片的制片廠,它們都具有一定規模,人員充實,設備齊全,每年產量約1000本。蘇聯拍攝的《宇宙》、《重見光明》、《生命的起源》等片,曾譯成漢語,在中國各地放映。蘇聯A.茲古裡基導演的《在北冰洋上》、《在中亞細亞沙漠中》、《森林的故事》等片,表現瞭在不同環境中生長的動物,取得突出的成績,多次在國際上獲獎。

  1947年國際科學電影協會(I.S.F.A.)成立。1984年在墨西哥舉行的年會,已是第37屆。它擁有27個會員國。這一協會在舉行年會的同時,往往要辦科學電影節,評選優秀影片。

  有的國傢還曾舉辦專項的國際科教電影節,如聯邦德國的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意大利的國際醫學電影節。法國、南斯拉夫、波蘭也舉辦過國際科技電影節或國際短片電影節。1987年在北京也舉行瞭國際科教片電影展。

  各國的科教片絕大部分是用16毫米膠片攝制的。這樣便於拍攝,便於在小范圍內放映。也有些科學研究片和教育片是用8毫米膠片攝制的,隻有很少數適用於大范圍或在影院放映的科教片,才印制35毫米拷貝。

  中國開始攝制科教片是在1918年,當時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拍攝瞭《盲童教育》、《驅滅蚊蠅》、《養蠶》等少量的教育片。30年代,攝制科教片的單位略有增加。南京金陵大學曾攝制《國術》、《陶器》、《醬油之速釀》、《黃河文化》。大夏大學創立的中國教育電影社拍攝瞭《火柴》、《科學養雞法》。南京中央大學電化教育系拍攝過供教學用的短片。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也攝制過一些有關生物、物理、化學的教學影片。40年代初期,中華教育電影制片廠在重慶成立。拍攝過《傢庭副業》、《陽光與健康》等片。

  成長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事業很早就註意到科教片的攝制。1948年東北電影制片廠拍攝瞭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1951年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瞭《農村衛生》等3部科教片。1952年中央文化部電影局決定成立教育片組,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最早建立的專門攝制科教片的機構。1953年2月,在教育片組的基礎上,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央文化部電影局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後更名為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1960年3月,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成立。連同農業部所屬中國農業科學電影制片廠,中國有3個專門攝制科教片的制片廠。之後,許多科研單位、大專院校以及各省區的電影制片廠也紛紛攝制科教片,總數接近百傢。全國生產科教片的數量,每年為500餘本。在近40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拍攝的優秀科教片、湧現出的優秀創作人員數量都很多。僅以獲得過歷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科教片為例,就有:《沒有“外祖父”的癩蛤蟆》、《知識老人》、《黃鼬》、《生命與蛋白質──人工合成胰島素》、《蜜蜂王國》、《昆蟲世界──身體構造與功能》、《灰喜鵲》、《細胞重建》、《廣開節能之路》、《崛起的第三金屬──鈦》等。

  科教片的創作 選取題材是科教片創作中的第一步。可供拍攝的題材范圍是十分廣泛的,科教片既能使人們視野伸展到廣闊無垠的空間,又能洞幽燭微,使人們觀察到物質的內在精細結構。天文、地理、物理、化學、動物、植物、農業、遺傳、醫學、歷史、倫理道德等各門學科,都可以為科教片提供取之不盡的拍攝題材。在選題時,應當優先考慮與發展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與人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聯的科學技術題材。同時也要考慮電影的特性,如是否易於用形像表現等。

  科學性是科教片創作的首要原則,也是區別於其他片種的特性。科教片的科學性包含以下3個方面:①知識性。任何一部科教片都要給人以科學技術知識,這種知識內容應是新穎的、深刻的,也是廣大觀眾所需要並能接受的。運用電影的優越性,不僅可以展示事物外部的鮮明形像,而且可以深入內部,揭示自然界的奧秘,顯示其本質特征,探求其內在規律,使觀眾由不知到知,由淺知到深知,滿足觀眾求知的欲望。②準確性。影片所介紹的科學技術內容是正確的,是事物的本來面目,符合客觀世界發展規律,而不是謬誤的、臆造的、浮誇的。③真實性。科教電影既要註重生活真實,也須註重科學真實。唯其如此,才可使其所介紹的知識、所闡述的科學原理令人信服。這種真實性,不僅指影片的科學內容,而且包括表現形式、人物的動作、環境佈置、服裝設計等。科教片不可能完全排除扮演,因為有些發明創造過程業已過去,有些動作是當事人所不能完成的,隻能借助於扮演者表演。但這樣的扮演應當盡量減少,尤其要避免虛假。隻有當觀眾完全相信“這是真的”時,影片的價值才得以充分顯現。

  科教片也要註意思想性,創作中的指導思想要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要考慮到社會需要和社會效益。在觀眾看完科教片以後,他們會相信物質的客觀存在,相信世界是可知的,瞭解到物質運動和自然發展的規律。這些觀點不是影片的創作者直接說出來灌輸給觀眾,而要使觀眾在接受影片科學內容時,自然地接受。同樣,影片的社會意義在於它所傳播的科學技術知識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有利於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而不在於增加不必要的政治宣傳內容和思想教育的詞句。

  科教片在傳播科技知識的同時,須力求起到美化觀眾情操,增加觀眾興趣的作用。為此須大力提高影片的藝術水平,增強藝術性。科學研究片要求剖析清楚,述理透徹,勿須強調藝術性。技術傳授片,尤其是以廣大觀眾為對象的、常有普及性的技術傳授片,應做到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藝術性。科學普及片,要力求做到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將創作者所深入理解的知識內容以生動完美的形式表現出來。

  中國科學教育電影在實踐中形成瞭自己的創作特色。除瞭遵守上述一般原則外,還比較註重以下幾個方面:①從中國實際出發,密切配合國傢建設,為實現四個現代化服務。大量科教影片的題材和內容都與發展生產、提高人民生活有密切聯系。如有關農業技術、防病治病、增進健康、保護環境、安全生產、利用新能源、節約煤電的影片拍得較多,多為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基礎科學知識題材。②充分顯示中國特有的科學技術成就,反映帶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動態。如拍攝著名科學傢李四光、華羅庚、朱冼、吳汝康、裴文中、談傢楨等科學研究成果的影片;拍攝長江、黃河、長城、古都北京、桂林山水、青藏高原等描繪中國壯麗河山及其地理風貌的影片;拍攝熊貓、白鰭豚、丹頂鶴等珍貴動物的影片;拍攝斷肢再植、中草藥應用、武術氣功等在中國有獨特創造的醫學和健康術方面的影片;還有敦煌藝術、雲岡石窟、中國繪畫、書法等反映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影片。這些影片不僅傳播科學文化知識,而且可以增強中國人民愛國主義的自豪感,促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的瞭解。③面向中國廣大觀眾,既考慮他們的需要,又適應他們的接受能力。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傢,農村人口又較多,為瞭有效地向他們普及科學、傳授技術,科教影片在內容上註重選取群眾所迫切需要知道的知識,在表現形式上力求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層次清楚,也盡量把科學道理講得活潑些,有趣些,使之符合廣大觀眾的欣賞習慣,為他們所喜聞樂見。

  科教片的表達手段 解說詞在科教片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科教片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畫面的內容往往須借助解說詞才能解釋清楚,因此解說詞成為科教片創作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解說詞的作用不限於解釋或註釋,它能啟發觀眾思考,激動觀眾感情。好的解說詞、既準確、精煉,又生動、優美,帶有一定的文學性。它不是簡單地重復畫面,而是把畫面的內在涵義指點給觀眾,加深觀眾對畫面的理解。解說詞應與畫面互相呼應,互相配合,而不能互相妨礙。

  動畫是揭示事物內容結構、剖析科學原理的重要手段,在科教片中運用甚多。這種動畫與美術片中的動畫不同,一般是在拍攝不到實物的情況下才運用,其目的在於闡述科學技術知識。在科教片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瞭盡量少用動畫的趨勢,在動畫設計中講究新穎、生動,使人一目瞭然。科教片動畫不要求對每項事物都描繪得十分細微逼真,隻是按照內容需要,突出其中某一部分,顯示這一局部在整體中的正確位置,使觀眾能觀察到事物深處,瞭解產生某些現象的原因。

  在科教片中應用高速攝影、放大攝影、顯微攝影、X光透視攝影、延時攝影,以及水下、空中、望遠、內窺鏡等攝影技術。能把人類肉眼所無法看到的東西,用膠片拍攝下來,如中國影片《膽結石的奧秘》用光導纖維內窺鏡深入人體內攝影,拍攝到蛔蟲經食道鉆到腸內的過程,這些都大大地豐富瞭科教影片的表現手段,增強瞭說服力,科教片有時也配上音樂,運用模型,增加說明字幕,以使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影片所傳播的科學技術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