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學傢。字晉卿。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少年時從師讀書,迨長,以文名四方,隱居不仕。後縣吏強迫參加考試,中進士,授臺州寧海丞。又升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延事。晚年上書求歸,南還故鄉,優遊田裏間,死後諡文獻。黃溍與臨川虞集,豫章揭傒斯,同郡柳貫齊名,號為“儒林四傑”。

  黃溍為人操行孤潔,他的不少散文,如《上憲使書》,表現出作者介立不阿的性格。《柳立夫傳》頌揚瞭一位光明正直、不計酬勞、盡力救死扶傷的醫生。《賈論論》描述商賈活動場所,百貨聚集,買賣交易,貨真價實,唯利是圖。這種市井之事,為士大夫所鄙賤,然而士大夫一個個“飾虛懷枵”以取得高官厚祿,不講真才實學,品行不如商賈。文章認為這是一種不公平的現象,其實貴人反不如賤人直心爽性。《說水贈蔣春卿》以水喻人,“持涓滴以相波瀾”。雖然大才小用,但總算付出一點自己的力量,不靠弄虛作假生活。此類散文針對現實,觸及瞭當時社會上的一些弊病。他有一篇《陸君實傳後敘》,記述陸秀夫、張世傑等人事跡甚詳,流露瞭對宋末忠臣義士憑吊之情,這在他的詩《過謝皋羽墓》、《有感》、《鳳凰山》、《宣和畫木石》中也都有所表現。

  黃溍早年有一首《覽元次山舂陵行有感近事追和其韻以寓鄙懷》,描寫饑餓中的人民在官吏的鞭箠下,被逼交租稅,賣兒鬻女的慘狀。詩篇最後說:“吾賤不及議,為君陳苦辭。”他要為民請命。

  黃溍晚年心緒漸歸於平復,如他在《贈月江術士》詩中說:“坐閱人間六十年,始知我命不由天。千江一月無分照,枝北枝南影自偏。”人間不平事看多瞭,請命也無用,感慨甚深。

  從藝術性上看,黃溍所作詩文,文辭嚴簡。《元史》稱他“文辭佈置謹嚴,援據精切”。

黃溍墨跡

  黃溍的著作,《元史》記有《日損齋稿》33卷,《義烏志》7卷,《筆記》1卷。《四庫全書總目》著錄《黃文獻集》10卷,乃明人張儉刪本。今存《黃學士文集》43卷,初編3卷,未第時作,續編40卷,門人王生、宋生所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