И.И.列維坦

  俄國畫傢。1860年8月18日生於立陶宛基巴爾塔一個鐵路職工傢庭,1900年7月22日卒於莫斯科。早年曾在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學習,因父母早逝生活貧困,常因繳不起學費而受到退學的威脅。青年時代,由於他的猶太血統統,又受到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的壓迫,他的作品充滿瞭憂鬱,但他熱愛大自然,畫面基調明麗歡快。

  在列維坦學生年代的作品《黃昏》(1877)、《春天·有太陽的日子》(1877)中,可以看到他的老師А.К.薩夫拉索夫的影響。1879年,他的一幅《林間小路》(又名《索柯爾尼基之秋》)為當時著名的收藏傢和藝術鑒賞傢特列恰可夫看中,並收購瞭這幅作品,這對列維坦是極大的鼓舞。1884年,他從學校畢業後便專事風景畫創作。1888年左右,列維坦嶄露頭角,在他充滿朝氣的《伏爾加河組畫》中,顯示瞭他用抒情的筆調再現自然的才華。組畫中的《傍晚》、《雨後》、《白樺叢》,已是相當成熟的作品。他善於抓住景色中平凡的角落,表達大自然內在的情緒,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

  19世紀90年代,是列維坦創作的盛期。他的4幅作品《深淵旁》(1892)、《弗拉基米爾路》(1892)、《晚鐘》(1892)和《墓地上空》(1894),是他在風景畫中表現時代氣息的探索。與《伏爾加河組畫》對俄羅斯自然景色的贊美完全不同,深刻表達瞭當時壓抑的社會情緒。被稱為俄國歷史風景畫的《弗拉基米爾路》,描寫的是一條沙皇黑暗統治形成的路。十字路口孤獨的墓碑和路標、陰霾的天空、遊動的雲塊,加強瞭畫面的悲愴和淒涼氣氛。《深淵旁》反映一個姑娘為愛情而殉身於死水潭的故事。整個畫面寂靜而恐怖,具有傳奇的色彩。《晚鐘》畫的是俄國古城的一角,在明麗的色調中包含著沉鬱,傳達瞭人們對古老過去的精神寄托。列維坦兩年以後畫成的《墓地上空》,綜合瞭前3幅作品的聯想和情緒,以紀念碑式的構圖,描繪瞭雷雨將臨、狂風驟起的時刻。畫面具有宏偉、蒼勁的旋律(見彩圖)。

《墓地上空》(1894) И.И.列維坦(俄)

  90年代中期,俄國革命運動面臨新的高潮,社會上進步勢力的活躍,影響到列維坦精神面貌的改變。他開始在作品中流露瞭對生活的信心。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後5年中,創作瞭一系列基調愉快和歡樂的作品。如1895年展出的3張風景畫:《伏爾加河上的清風》、《三月》和《金色的秋天》,就充分流露瞭列維坦內心的激動與喜悅。

《三月》

  之後,列維坦因健康原因到意大利、瑞士、法國去療養,其間也畫瞭不少風景畫,如《科莫湖》、《勃朗山》等,畫中雖表現瞭他高超的技法,但無親切的感情。在這階段中,列維坦對印象派畫傢的技法進行瞭認真的研究,並從中吸取瞭值得借鑒的東西。但他沒有流於對光、色客觀的追求,而是對形象進行高度的概括。在他後期的一些作品中,如《春天·大水》、《農村中的月夜》、《黃昏裡的草垛》、《夏天的傍晚》,可以看到上述的特點。他在逝世前不久完成的《湖》(1899~1900),運用明朗、輕快的色彩節奏,對自然的形象進行瞭高度概括,是他藝術上不斷探索的總結。

  從1898年起,列維坦回到他的母校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從事教學工作。1900年6月初,因帶領學生外出寫生而得瞭感冒,引起心力衰竭,終於與世長辭。在葬禮之後,列維坦的親人們在他的書桌裡找到一大束書信,上面附有他的一張小紙條,要求在他死後將這些私人信件焚毀。親人們按照他的遺願去做瞭。但很多有價值的材料──包括契訶夫及其他畫傢給他的手稿都付之一炬,失卻瞭很多研究畫傢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