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和魏晉時代的墓室壁畫群。主要分佈於今遼寧省遼陽市北郊的太子河兩岸。20世紀初至1945年,日本學者先後在當地的北園等地發掘瞭多座壁畫墓。1945年後,東北博物館(後改遼寧省博物館)及遼陽市博物館又陸續在棒臺子、北園、三道壕發掘瞭多座。1961年,國務院將這些地方的壁畫墓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為遼陽漢壁畫墓群。

  遼陽的漢魏晉墓大致可分為3期:前期約當東漢,有北園1號、3號墓,棒臺子1號墓,三道壕車騎墓等;;中期約當曹魏和西晉,有三道壕令友令墓等;晚期約當東晉十六國時期,有上王傢村晉墓等。這些墓全部用石板構築成墓室,壁畫直接繪在墓室石壁上。

  遼陽墓室壁畫以表現墓主人生活為主,突出傢居宴樂和車馬出行等場面。前期壁畫的分佈規律為:墓門兩側為門卒和門犬;前室多繪百戲樂舞;後室和回廊繪車馬出行圖,大型墓的出行圖中往往有黃門吹奏;後回廊一般繪百戲樂舞、門闕、宅院以及屬吏;耳室和小室則繪墓主人宴飲及庖廚;各室頂部繪流雲。中期壁畫一般在前室的右耳室繪墓主人宴飲,左耳室較小,繪皰廚。左右耳室都有車馬出行的畫面,畫面上出現瞭牛車。其他題材還有日月、樓閣、門卒、武庫等。後期壁畫的墓主人像繪於前室的右耳室上,出行的畫面改為騎吏前導牛車,車旁有牽牛的禦者,一些壁畫有題字。

  壁畫多以墨線勾勒,再采用青、黃、赭、朱、白等礦物質顏料平塗施色,有時還出現瞭近似寫意的畫法(如北園3號墓),色彩經久未變,發現時一般都很鮮艷。構圖比較嚴謹,形象頗為生動,還註意到瞭比例和透視關系。其藝術水平大體與中原同期壁畫相同。

  遼陽的漢墓壁畫,是中國最早發現的漢代墓室壁畫。遼陽墓室壁畫在東北和中國美術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它通過反映當時地方政權顯貴的生活,展現瞭當時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面貌。與同期的中原壁畫相比,它沒有農耕、桑織、牧獵等生產場面,沒有宣傳儒傢倫理道德的經史故事,更沒有佛教題材,這都說明當時東北地區既受中原文化影響,又落後於中原。它的內容和形式則對高句麗墓室壁畫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