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位於歐洲北部,西南臨波羅的海,與瑞典和蘇聯緊鄰。芬蘭的文化長期受制於瑞典和俄國,美術發展較為遲緩,按歷史發展一般分為①史前及蠻族時代(12世紀以前),②基督教時代(12~16世紀),③宗教改革及新古典主義時代(1520~1870),④現代(1870年以後)。

  史前及蠻族時代 芬蘭最早的美術遺跡是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裝飾紋樣以梳狀紋為多見,程式化的鳥紋圖案也偶有發現。在在芬蘭東北還發現過不同類型的文化遺存。稍晚,芬蘭出現瞭木雕動物頭像和武器動物頭柄。在羅瓦涅米出土的麋鹿頭部木雕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作品之一,時間約在公元前2300年。人物雕塑出土極少,時間多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陶偶和木桶形式出現,可能是偶像崇拜的遺物。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美術遺跡較有價值的是兩處崖畫,一處在南部發現,為幾何圖形;另一處在北部,畫的是人物形象。

  大約公元1世紀,芬蘭民間工藝品開始大量出現,圖案裝飾以三角形、菱形、線形等幾何紋樣為主,這類紋樣一直延續到4世紀。400~1100年間歐洲大移民和維金人統治時期,芬蘭出現瞭日耳曼式的動物圖案,這類圖案在維金人統治時變成瞭規范化的幾何紋樣。

  基督教時代 12世紀初,基督教傳入芬蘭,歐洲大陸基督教美術加速瞭芬蘭美術的發展。

  建築 羅馬式建築的傳入,改變瞭長期流行於芬蘭的木架圓堡式建築型制。初期的羅馬式教堂為木構巴西利卡式。13世紀,出現瞭石結構塔樓式教堂。城堡建築反映出最明顯的羅馬式特征。圖爾庫城堡(1280年始建)是其代表之一。哥特式教堂出現於13世紀末。圖爾庫大教堂有著高大的廳堂和翼室,復雜的磚石結構和精湛的施工技藝標志著芬蘭建築的發展水平。

  繪畫 壁畫分佈在教堂的穹頂和墻壁上,內容一般為聖像畫和使徒行傳。保存下來的早期壁畫是14世紀上半葉的作品,主要分佈在奧蘭群島的教堂內。繪畫風格各地有別,西南部具有瑞典繪畫風格特點,南部則主要受波羅的海地區的影響。繪畫水平較高的有因科教堂、庫姆靈厄教堂和海梅的哈圖拉教堂的壁畫作品。

  雕塑 木雕是芬蘭的傳統形式,基督教時代的教堂內常供奉基督、聖母和使徒像,雕像上頂華蓋,下登壇座。14世紀以後,瑞典哥得蘭島和德國北部的雕塑風格滲入芬蘭,給傳統的雕塑形式註入瞭新的因素。代表作品有卡蘭蒂的《聖巴爾巴拉》。

  宗教改革及新古典主義時代 16世紀20年代,在瑞典宗教改革的影響下,芬蘭的宗教改革蓬勃展開。此後,芬蘭脫離羅馬教廷,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傢。在宗教改革期間,芬蘭美術發展受到極大阻礙,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僅在圖爾庫城的手工藝品和世俗建築上略有體現。美術的再度活躍是17世紀以後。

  建築 17世紀起,芬蘭全面接受歐洲文藝復興的文化。當時最大的城市建設工程是凱克斯戈爾姆城(1635)。建於18世紀的哈米納城是典型的文藝復興城市模式,該城平面呈八角形,街道由中心廣場呈放射狀延伸,城四周建六角形堡壘,1722年由A.勒文設計建造。芬蘭城堡建築主要受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影響,並成為新古典主義時期住宅、市政廳建築的基礎,著名的建築有勞馬(1775~1776)和博爾沃 (1764)市政廳等。新古典主義因素也體現在宗教建築中。海門林納圓形教堂(1795~1798)為古斯塔夫三世的宮廷建築師J.L.代斯普雷茨設計。19世紀初,瑞典新古典主義建築影響芬蘭,出現瞭新的建築樣式,圖爾庫大學(1802~1806)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由瑞典建築師C.C.吉奧爾韋爾設計。拿破侖戰爭結束後,芬蘭成為俄國屬下的大公國,定都赫爾辛基。赫爾辛基成為新的藝術中心,著名的建築師有C.L.恩蓋爾、G.T.謝維茨、F.A.斯約斯特羅姆、C.T.赫耶爾等人。

  繪畫 宗教繪畫在17世紀再度興起,巴洛克風格開始流行。18世紀,巴洛克風格占主導地位,代表作品是薩洛伊寧教堂(1647)、皮海馬教堂(1667)和托爾尼奧教堂(1687~1688)的壁畫。畫傢M.托佩柳斯是巴洛克美術的代表,他作過大量的教堂壁畫和祭壇畫,並且是肖像畫的開創者。19世紀上半葉的繪畫,新古典主義居統治地位,肖像畫、風俗畫和風景畫蔚成一時風氣。著名的肖像畫傢有G.W.芬貝格和W.霍爾姆貝格。後者與德國杜塞爾多夫畫派關系密切,是芬蘭風景畫的開創者。

  雕塑 長期以來主要為民間匠師作的聖像雕塑,19世紀上半葉,才出現瞭新的面貌。S.C.E.斯約斯特蘭是公認的新雕塑的先驅。在他之後著名的雕塑傢有W.魯內貝格和J.塔卡寧。19世紀下半期,雕塑中現實主義傾向增強,代表人物是R.K.斯蒂蓋爾。

  現代 19世紀末到20世紀,芬蘭的美術空前繁榮。尤其在1917年芬蘭獨立後,建築、繪畫、雕塑吸收歐洲大陸的影響,有瞭長足的進步。

  建築 在1890年後,浪漫主義的風格取代瞭新古典主義的程式。建築師L.松克設計的坦佩雷大主教堂(1901~1907)代表瞭20世紀初的建築傾向。E.薩裡寧是新建築的代表。他設計的赫爾辛基國傢博物館(1906~1911)是第1座擁有國際聲譽的建築。他設計的赫爾辛基火車站(1904~1914)屬於功能主義的作品。隨後,芬蘭出現瞭結構主義、國際風格等現代建築運動。

  繪畫 繼新古典主義後出現瞭民族浪漫主義的繪畫思潮。A.加倫-卡萊拉是浪漫主義的代表畫傢,為《卡勒瓦拉》作瞭大量的插圖,後來他加入瞭德國表現主義社團──橋社,主要從事版畫創作。與他同時代的畫傢有E.耶爾內費爾特、P.哈洛寧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芬蘭出現瞭與歐洲相呼應的各流派。九月畫派是具有後印象主義傾向的畫傢社團,1912年舉辦第1次畫展,主要畫傢有A.W.芬赫、M.恩凱爾和W.托梅。1917年,芬蘭最大的表現主義畫派十一月畫會成立,該派領袖是T.K.薩利寧,主要會員有J.邁凱萊、V.羅森貝格和M.科林。1930~1940年,芬蘭出現瞭現實主義繪畫,代表畫傢有S.M.紹曼、O.米耶蒂寧。重要的超現實主義者是O.麥基萊。1940年後,以A.卡內爾瓦和S.格勒恩瓦爾為首的十月畫會成為抽象藝術的先鋒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芬蘭出現棱邊派,該派旨在用結構主義的構成手段達到純粹的精神境界,主要成員有G.迪耶爾、S.瓦尼和U.普薩等。現代版畫傢以M.奧伊諾寧、K.卡爾斯泰特為代表。

  雕塑 與繪畫相似,多種風格同時並存。V.瓦爾格倫的雕塑以表現內心情感見長。E.E.維克斯特勒姆和E.哈洛寧的雕塑從民間雕塑中吸收靈感,形成民族化的風格。著名的現代主義雕塑傢W.阿爾托寧的主要成就表現在抽象雕塑創作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芬蘭現代工業高度發展,工業設計隨之活躍起來,很多的美術傢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從事工業產品的造型、裝潢設計,並將設計意識帶進視覺藝術領域,工業美術的發展標志著芬蘭美術進入到一個更新的時期。

  

參考書目

 A. Dezarrois ,L'ɑrt en Finlɑnde, Paris,1940.

 O.Nieminen,Art ɑnd Work,Finnish Designers of Today,Porvoo,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