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蒙古電影製片廠在烏蘭巴托建成。從1936年開始拍攝紀錄影片,從1937年起,攝製定期新聞雜誌片。第一部由蒙古人導演的故事片《諾爾吉瑪的道路》(T.那楚格道爾吉與Л .謝弗菲爾導演)於1938年問世。

  蒙古電影從誕生之日起,即與蘇聯密切合作。一方面是蘇聯幫助培養蒙古的電影專業人才,一方面是合作拍片。蒙古的第一部故事片《蒙古之子》(1936)及著名影片《他叫蘇赫巴托》(1942)是由蘇聯導演拍攝的。蒙古和蘇聯合拍拍的主要是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以後合拍的還有:《草原勇士》(1956)、《結局》(1968)、《敵軍士兵們,聽著!》(1972)、《戈壁興安嶺之戰》(1982)等。

  從50年代開始,蒙古民族電影事業日趨發展。電影制片廠在1961年和1978年經過兩次擴建,年產能力可達故事片7部、新聞片24期、短片80餘本、譯制片40部。

  50年代以來,蒙古較重要的歷史題材影片有《覺醒》(1957,導演C.甘登)、《人民使者》(1959,導演Д.吉格吉德)、《被拋棄的姑娘》(1961,導演Д.奇米道索爾)、《洪水》(1966,導演Д.吉格吉德)、《清澈的塔米爾河》(1970~1973,導演P.道爾吉帕拉木,根據文學作品改編)、《日蝕年》(1975,導演木·崩塔爾)、《大路開端》(1978,導演Б.蘇木胡)等。較突出的反映現實生活的影片有《什麼阻礙我們》(1959,導演P.道爾吉帕拉木)、《給我一匹馬》(1959,導演P.道爾吉帕拉木)、《我的爸爸在烏蘭巴托》(1961,導演Д.吉格吉德)、《女婿》(1970,導演Д.吉格吉德)、《馬達聲聲》(1973,導演Б.蘇木胡)、《相逢》(1974,導演H.尼亞木達瓦)、《翻過一山又一山》(1977,導演木·崩塔爾)、《天晴瞭》(1978,導演P.道爾吉帕拉木)、《佈希胡的故事》(1980,導演П.胡克卓勒)、《五指連心》(1983,導演Н.尼亞木達瓦與Б.巴勒金尼亞木)等。

  1984年全國有電影院26座,固定放映點33個、流動放映院494個。70年代初成立蒙古藝術工作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