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畢沙羅

  法國畫傢。印象主義展覽的參加者。1830年7月10日生於西印度群島中的聖托馬斯島一個猶太人傢庭,1903年11月13日卒於巴黎。他12歲時來到巴黎,17歲時回到西印度群島,在父親經營的貿易機構中任職。因想從事繪畫,不不久以後又回到巴黎入丹麥畫傢F.梅爾比畫室學習。在畢沙羅繪畫風格形成的過程中,G.庫爾貝和C.柯羅的影響較大。1859年他的作品第一次被官方沙龍接受,在1870年以前他不斷地在沙龍中展出作品。但是畢沙羅並不滿意學院派的藝術,他是一位很關註青年人革新的藝術傢。1859年他與C.莫奈結識並參加瞭巴黎的1863年的落選沙龍。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後,他曾到英國避難,後回法國在蓬圖瓦茲定居,直到1882年。他參加過印象主義的歷屆展覽會。

  畢沙羅的早期作品如《蓬圖瓦茲的河岸景色》(1867),是用接近傳統的手法畫成的,可以看出柯羅和巴比松畫派的影響。從1869年起,他開始註重外光的表現。1870年他和莫奈在英國逗留,研究英國畫傢,特別是J.康斯特佈爾、J.M.W.泰納對戶外空氣、光線和瞬間效果的探索給予他啟示。在這期間,他的繪畫風格發展得很快,技巧更自由,色彩更響亮,采用瞭莫奈、P.-A.雷諾阿戶外寫生時常用的那種快速而短小的筆觸。1872年回法國後所畫的《瓦桑村的道路》,反映瞭這種風格的變化。到70年代末期,畢沙羅畫中原有的建築性、實體性逐漸消失 ,描繪的房屋、道路也被樹枝、樹葉、水流所替代。但是,比起莫奈來,他的色彩和抒情性的強度還是稍遜一籌。在80年代,畢沙羅的題材有些變化,他取材於農村生活,表現農民勞動、休息的場景,畫面帶有J.-F.米萊的感傷味。這類作品有《農婦與手推車》(1880)、《馬鈴薯的收成》(1886)、《手拿樹枝的農傢女》、《折樹枝的農婦》等。

  在印象主義畫傢中,畢沙羅的思想比較接近空想社會主義觀念,他描繪農村景色和農民形象,多少表現瞭對勞動者的同情和好感,並把印象主義的運動看作是向當時社會保守勢力作鬥爭的多種方式之一。

  畢沙羅曾經鼓勵P.塞尚到戶外作畫,幫助他把畫面畫得更亮一些,他自己也曾受到塞尚技法的啟示,在畫面中註重結構。約在1885年,他對新結交的朋友P.西涅克和G.修拉的畫法產生興趣,一度迷戀點彩法。但不久以後,覺得點彩技術和他的氣質不合,便又放棄瞭這種畫法,重新采用印象主義的技巧,如《蒙特瑪德大街》(1897)。

《蒙特瑪德大街》

  畢沙羅晚年體弱多病,不能到野外寫生,常常在室內從窗中眺望巴黎的市景,畫下瞭不少巴黎街頭的景色。

  

參考書目

 J.Rewald,Cɑmille Pissɑrro,New York,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