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中廣泛應用的一種方法。它通過不同民族間美術的比較、美術與其他藝術形式與學科的比較,研究各民族美術間的相互影響、美術與人類活動的其他領域的關係、各民族美術的特性和美術的普遍規律。

  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比較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思想傢與批評傢經常把美術與其他藝術加以比較,其中以美術與詩歌的比較最為引人註目。希臘的亞裡斯多德、羅馬的賀拉斯分別在《詩學》與《詩藝》中涉及到這種比較。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畫傢L.達·芬奇也曾曾較詳盡地比較過繪畫與詩歌、音樂以及自然科學。16~18世紀,美術(主要是繪畫)與文學的比較在歐洲成為批評的時尚。G.P.羅馬佐、L.多爾西等批評傢和J.雷諾茲等藝術傢發揮希臘西蒙尼德斯和賀拉斯的看法,極端強調繪畫與文學的共性,對美術創作產生很大影響。與古代以文學為本位的比較不同,這一時期的比較時常以美術為本位。18世紀德國思想傢G.E.萊辛在《拉奧孔》一書中從藝術媒介的差異與人們感受方式不同兩方面入手,系統比較瞭造型藝術與詩歌,闡述瞭兩者的差別。它雖經後世批評傢,如I.巴比特等人反駁,仍然對比較美術、比較文學及美學產生著影響。

  在中國批評史上,比較美術的方法也時常為人們運用。孔子在《論語》裡曾涉及工藝美術(“繪事”)與倫理觀念的比較,《淮南子》一書曾提及繪畫與認識事物的方法的比較。王充、陸機、歐陽修、邵雍等人都在著述中論及文學與繪畫的關系;張彥遠、蘇軾、黃庭堅、董其昌等人也論及繪畫與書法之間的關系。隨著文人畫的興起,宋代畫傢以及後世批評傢、藝術傢如王若虛、王世楨、李贄、張岱、錢鐘書等人反復以詩畫進行比較,其中以蘇軾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觀點最有影響。詩畫比較對於文人繪畫風格的形成,對於民族美學的發展都有著一定影響。

  由於地理、歷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聯系,歐洲美術研究者較早地進行瞭歐洲各民族間美術的比較研究。中國有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術的討論也可以追溯至明代。近代中國歷史上,鄒一桂、劉師培、康有為、梁啟超、蔡元培、李大釗、魯迅等人也曾涉及這一問題,其中以魯迅對中國美術與西方美術的比較最有影響。它直接影響瞭中國近代美術運動的發展。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等藝術傢,由於他們對東西方美術都有相當的瞭解,也曾對上述比較發表過見解,並通過其藝術實踐將他們的觀點作用於中國美術。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學者註重討論瞭中國美術與西方美術和東方其他民族美術間的聯系,如向達、常任俠等。近年來,中國批評傢日漸廣泛地註重民族美術間的比較研究,使比較美術方法空前引人註目。

  比較美術方法通常在兩個領域中運用:①各門學科之間;②不同民族的美術之間。在這兩個領域中,有的研究者註重各民族美術間和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相互影響的具體事實,有的研究者則註重不同民族美術的性質,美術與人類其他活動的性質的平行比較。依據研究對象的性質和研究者的主觀目的,上述比較可以是著眼於藝術形式的,也可以是著眼於美學意義以及歷史內容的;可以是強調各民族美術、美術與其他文化現象的共同之處的,也可以是著眼於它們之間的差別的。

  比較美術根植於它古老的傳統,在現代它得益於比較文學、比較歷史學等學科的發展。隨著各民族美術交流的日益加強以及各個學科間彼此滲透的趨向,它將會為更多的批評傢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