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曲種。流行於安徽境內的淮河兩岸。又稱“淮北琴書”、“泗州琴書”。安徽琴書是在流行於泗州地區的老鳳陽歌、泗州調、山歌、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約形成於19世紀中葉。最早流行於泗州府地區(包括今安徽省的泗縣、五河、靈璧、固鎮一帶及江蘇省的泗洪等縣)。後傳播到阜陽以及渦河、潁河兩岸。原為農民和小手工業者用以自娛的業餘文藝形式,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被搬上舞臺,並產生瞭專業演員。安徽琴書可由一至數人演唱。伴奏樂器為揚琴、墜胡、檀板,以後逐步增加瞭二胡、提琴、三三弦、笙、笛、琵琶、月琴乃至古箏等樂器。常用曲調有慢板(也叫“四句牌子”、“四句腔”、“四平調”、“慢趕牛”)、悲調(也叫“苦條子”)、流水(也叫“連句”並包括變化的“流水連句”)、垛子(包括“快垛子”、“漫垛子”)以及“鳳陽歌”等。安徽琴書的花腔最為豐富,大部來自地方小調,如〔穿心調〕、〔傷神調〕、〔滿江紅〕、〔上懷調〕、〔下懷調〕、〔下盤棋〕、〔剪剪紙〕、〔梨花調〕、〔疊斷橋〕、〔楊柳青〕等。過去每當開場時,先奏一段“大花板”(藝人稱為一百零八板),借以招徠觀眾。現已不用打鬧臺,而改用“四板頭”(即四段過門),也有隻用一段過門的。安徽琴書的唱詞,基本上是七字句和十字句,也間有五字句和六字句。傳統曲目豐富,有長篇、中篇、小段,以中篇為主;多數反映傢庭生活和愛情故事,也有反映歷史故事的,如《十把穿金扇》、《水漫藍橋》、《雙賢記》、《羅衫記》等。安徽琴書進入城市後,增加瞭《說唐》、《東西漢》、《郭子儀》、《楊傢將》等長篇。50年代後,編演瞭反映現代生活的新曲目,如《雷鋒》、《烈火金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