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代中山國國王墓。位於今河北省平山縣三汲區,北有東、西靈山,南隔滹沱河與縣城相望。中山國是戰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白狄的諸侯國傢,自建國至滅亡,歷時400多年。

  陵墓建築 在三汲區東部的戰國古城址內,發現並發掘瞭3~6號4座大、中型墓。墓成東西向排列,附近都有陪葬坑。另距城址西牆2公裡處,並列著1、2號兩座大墓,墓上及附近有建築遺址、陪葬墓、坑等。發掘後證實1號、6號墓均均為中山國王墓。1號墓最大,為中山國王虅之墓,埋葬時間約在公元前310年左右。墓上封土呈方形,由下而上為3層臺階。第1層內側有卵石築成的散水,第2層有回廊建築遺址。墓南北向,兩側有陪葬墓6座,前有2座車馬坑和雜殉坑、葬船坑等。墓主室平面呈中字形,南北長約110米,寬約29米。室壁成4級階梯,表面用白粉塗飾。槨室在室內中部,平面方形,南北長14.9米,東西寬13.5米。

  1號墓槨室內出土兆域圖銅板,長94厘米,寬48厘米,厚約1厘米,兆域圖是一幅葬域建築平面圖,圖中註明建築各部分尺度以及王後和夫人的棺槨的制度等。它是中國現知最早的建築設計圖,根據此圖並結合遺址,可以推測出王墓建築的原狀非常雄偉。

陵墓建築示意圖

  陵墓雕塑 陵墓隨葬器物很多,但多屬雕塑作品,主要是生活用具和禮器等。青銅作品出土於1號墓,有鳥柱盆、錯金銀龍鳳座方案、虎座15連盞燈、錯銀雙翼神獸、錯金銀虎噬鹿器座、錯金銀犀形器座、錯金銀牛形器座、錯金銀神獸等,出土於6號墓的,有銀首人形燈、鳥柱盆、錯銀鑲金鑲綠松石犧尊等。其中,各種動物形器物,造型都很生動。

出土陶器鴨尊

  最成功的作品是錯金銀虎噬鹿器座,高21.5厘米。作者選擇瞭虎已將鹿攫住、鹿猶在掙紮的瞬間,虎腹彎曲貼地,尾平甩起,四肢有力地撐持著,預示即將轉身騰躍,從姿態的轉變中表現瞭力度和運動感(見彩圖)。虎座15連盞燈高84.5厘米,立柱上有15盞燈歧出,有如燈樹。底盤由3隻一首雙身的虎承托著,盤鏤空刻蟠龍,盤上立有兩個裸上身的人正與燈樹上的6隻猴子戲逗,樹中間棲大鳥,再上,有長龍向頂部攀援。全器由人、猴與燈柱的比例和各種動物的動作與相互關系,造成向上、向四周擴展的空間感覺。銀首人形燈通高66.4厘米,人高25.5厘米,是以多種材料制作的:人的頭部銀制,眼珠以黑寶石鑲嵌,銅制的衣服以紅、黑色漆填卷雲紋飾;兩手握雙螭,其左由兩螭相銜接,連著上下兩個燈盞,右邊螭首咬住一根飾有錯銀蟠螭紋的燈柱,柱頂為第3個燈盞,燈柱上有蟠螭逐猴。人的形象較呆滯,但構思甚巧,制作精工。錯金銀龍鳳方案高37.4厘米,長48厘米。以底座上的4鹿承托,器的主體部分為糾纏交叉在一起的4龍4鳳結構而成,局部變化多端而整體關系明確簡潔,顯示瞭戰國金屬工藝作品的構思精密和制作嚴謹。

虎噬鹿器座(戰國)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

  玉、石器多發現於1號墓和3號中型墓。重要的有3件小玉人,其中兩件為頭梳牛角形雙髻的婦女,一為兒童;由虎、蟠虺和獸面等紋飾組成的浮雕線刻石板;玉珮飾中的3龍蟠環透雕珮及龍、虎形珮,具有玲瓏剔透之美。

  陶器中的動物造型有鳥柱陶盆、鴨尊等,多為黑陶,磨光壓劃幾何紋。鴨尊器腹圓形,以鴨頭為流,鴨尾為鋬,下有鴨爪形雙足,有的器蓋以鳥為鈕,造型不求逼真而饒有情趣。此外,還有木雕獸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