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流派之一。在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後產生的自然主義文藝思潮中形成。它是以否定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戲劇的面目出現的。其基本特徵是:反對採用歷史題材和神話傳說,主張再現現實生活的片斷;反對按理性原則或個人感情將人物性格抽象化或理想化,主張以觀察到的事實對人物面貌作記錄式的描寫,並要求精確地分析環境和生理遺傳對人物性格形成的影響;反對運用詩的語言和獨白,主張用生活化的對話作為戲劇語言的基本形式;反對演員作過分矜持或誇張的表演,主張演員在對自然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行藝術創造;主張舞臺佈景藝術要制作出“盡可能確實的畫面”。

  自然主義戲劇的發源地是法國。É.左拉於1881年發表瞭論文集《戲劇中的自然主義》,正式提出瞭“自然主義”戲劇的名稱及其創作原則。他認為,“真實不需要矯飾”,它在戲劇中“應該赤裸裸地前進”;劇作傢“必須如實地接受自然”,而無須通過“想象”來“安排一系列戲劇效果”;戲劇創作要反映“現代背景”和“周圍的人民”,對人物的“情欲與感情”要作“精確的分析”;舞臺表演要去掉“裝腔作勢的朗誦、誇大的語言和過火的感情”;舞臺佈景要制作出“盡可能確實的畫面”。他根據自己同名小說改編的《黛萊絲·拉甘》(1873),是法國第一部自然主義戲劇作品。劇本通過描寫女主人公和情人一起謀殺丈夫以及結婚的晚上一同自殺的故事,表現肉欲的混亂失調是造成人類犯罪原因的主題。法國的自然主義劇作傢還有H.貝克,代表作品有《烏鴉》(1882)和《巴黎的婦女》(1885)等。1887年,導演和戲劇改革傢A.安托萬(1858~1943)等人在巴黎創建瞭“自由劇院”,他們打破法蘭西喜劇院的傳統,專演反映當代生活的劇目,為自然主義戲劇流派的活動提供瞭實驗場地。

  德國的自然主義戲劇有自己的獨特性,其作品大都著重人物的心理描繪,被認為是最標準的自然主義戲劇。G.豪普特曼是最重要的代表作傢,主要作品有《日出之前》(1889)和《和平節》(1890)等。前者描寫的是因肉欲和生理遺傳所釀成的傢庭悲劇,於1889年由柏林“自由舞臺”首演,引起劇壇很大的震動。這次演出開創瞭德國自然主義戲劇的先例。蘇德爾曼(1857~1928)是另一個有影響的自然主義劇作傢,主要作品有《榮譽》(1889)和《故鄉(又名瑪格達)》(1893)等。德國自然主義戲劇最著名的導演是O.佈拉姆(1856~1912),他於1889年發起建立的“自由舞臺”,是自然主義流派的活動中心。

  自然主義創作方法對北歐戲劇也有一定的影響。挪威現實主義劇作傢H.易卜生的某些劇本,在一定程度上呈現瞭自然主義的傾向,如《群鬼》中較明顯地摻雜瞭關於環境和生理遺傳的學說。瑞典劇作傢J.A.斯特林堡曾一度信奉自然主義創作理論,主要作品有《父親》(1887)和《朱麗小姐》(1888)等。

  自然主義戲劇是實證主義哲學在戲劇中的具體運用。作為一個戲劇流派,它曾經在19世紀70~80年代的歐洲劇壇發生過較大的影響,然而,很快就被其他流派所替代。

  

參考書目

 左拉:《自然主義與戲劇舞臺》,見《外國現代劇作傢論劇作》,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

 左拉:《自然主義戲劇》,見《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七冊,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64。

 斯特林堡:《朱麗小姐》(前言),見《外國現代劇作傢論劇作》,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