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葉芝

  愛爾蘭詩人、劇作傢。1865年6月13日出生於都柏林。曾在都柏林大都會美術學院學習繪畫,1887年開始專門從事詩歌創作,被詩人艾略特譽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192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但葉芝一向對戲劇有濃厚的興趣趣,先後寫過26部劇本。1939年1月28日,在法國南部羅克佈魯納逝世。

  19世紀90年代以後,愛爾蘭開展瞭要求民族自治的運動,葉芝熱列支持。到19世紀末,他領導瞭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並和格雷戈裡夫人共同創建愛爾蘭民族戲劇。他們反對庸俗社會喜劇,提倡把“愛爾蘭的深刻思想和感情搬上舞臺”,表現愛爾蘭古老的理想主義。1899年,愛爾蘭民族文學劇院在都柏林成立,1902年改建為愛爾蘭民族戲劇學會,葉芝任會長,1904年,改建為阿貝劇院,對現代愛爾蘭戲劇的發展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葉芝的戲劇取材於愛爾蘭古老傳說中“優美崇高的事物”,力求用詩的語言表現英雄人物和英雄行為。早期詩劇《心願之鄉》(1894)寫一個少婦為一個小妖精所迷惑,離傢出走,去到無憂無慮、長生不老的仙境。另一早期詩劇《凱瑟琳伯爵夫人》(1899)寫伯爵夫人為瞭救濟窮人把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贏得瞭窮人的愛戴。

  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葉芝不斷地進行實驗。他采用散文詩的形式,根據愛爾蘭神話傳說,寫成瞭《胡裡痕的凱瑟琳》(1902)和寓言劇《沙漏》(1903)。葉芝後來對劇本的散文詩形式感到不滿,於1914年改寫成詩劇,使《沙漏》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詩劇《在貝勒海灘上》(1904)是根據愛爾蘭的英雄傳奇創作的《庫楚蘭四部曲》組劇中的第一部。庫楚蘭是一位武士和英雄,他沒有子嗣,被迫同意在老國王死後接受老國王的兒子們的統治。這時有一個年青人率領一支軍隊越海入侵,庫楚蘭在戰鬥中殺死年青人,事後發現死者是他和一位蘇格蘭女王的私生子,他便投海自盡。庫楚蘭是這部四部組劇的中心人物,其餘三部為《綠盔》(1910)、《埃梅爾惟一的嫉情》(1919)和《庫楚蘭之死》(1939)。《海灘上》是葉芝最優秀的劇本之一。

  1913年葉芝擔任美國詩人E.龐德的秘書,在他的影響下對日本古典劇發生瞭強烈的興趣,寫瞭劇本《鷹泉》(1916)。葉芝把語言、面具和舞蹈融合在一起,創造瞭一種新戲劇,其中音樂和姿勢是象征性的。以後他又連續寫瞭一系列舞蹈詩劇,其中包括《耶穌受難》(1920)、《耶穌復活》(1921)、《三月的滿月》(1935)等。

  葉芝最後的劇本《煉獄》(1939)放棄瞭合唱、舞蹈和日本古典劇的程式。舞臺佈景僅有枯樹一棵和破屋一幢,象征著一個“老人”痛苦的內心世界。詩人艾略特贊揚這出戲是“對一個老人的感情所作的精湛的剖析”。

  葉芝的戲劇並不十分成功,但他對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和阿貝戲院的貢獻是影響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