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翰笙

  中國劇作傢,現代戲劇運動組織者。原名歐陽本義,字繼修,曾用華漢等筆名。

  生平及創作道路 1902年11月2日,出生於四川省高縣羅場一一個絲茶商傢庭,逝於1992年。1920年進入成都省立第一中學學習。在校期間,受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曾與李碩勛等自發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領導學潮,反對尊孔讀經和軍閥委派的官僚校長。學潮失敗,他被開除學籍,並被政府通緝。1923年,到北京求學。期間結識瞭在中法大學學習的陳毅,1924年秋,考取瞭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同年正式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他被派到中華全國學生聯合總會工作,並代表全國學聯參加上海工商學聯合會總會工作,協助蕭楚女編輯《工商學聯合日報》,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初,陽翰笙被派到廣東黃埔軍校入伍生部政治部任秘書兼教官,並擔任入伍生部中共支部支記,從此開始在周恩來領導下進行工作。1927年“四·一二”事變以後,他先後被派到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四軍政治部,協助林伯渠、廖乾吾工作。“八一”南昌起義爆發後,他參加起義軍南征,被委任為所屬第二十四師黨代表,參加瞭兩次會昌戰役。後又調任為起義軍政治部秘書長。起義失敗後,由海陸豐經香港轉回上海。

  1927年底,陽翰笙和李一氓參加創造社,共同編輯《流沙》周刊和《日出》旬刊。1929年冬,上海文藝界籌備組織“中國左翼作傢聯盟”,陽翰笙為12人籌備組成員之一。此後,他擔任過“左聯”黨團書記、“左翼文化總同盟(文總)”黨團書記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員會”(文委)書記等職務。在“左翼”和“文總”工作時期,陽翰笙分工領導“左翼劇聯”工作,開始從事戲劇運動的組織工作,並開始寫作。寫瞭理論著作《唯物史觀研究》、《社會科學概論》。他寫的評論文章《普羅文藝大眾化的問題》等,在左翼文藝運動中產生過較大影響。從1928年到1932年,他創作瞭短篇小說10多篇和中篇小說8部,其中由《深入》、《轉換》、《復興》組成的長篇小說《地泉》,反映瞭大革命時期農村土地革命、城市職工運動和知識分子的生活鬥爭。1932年,“左聯”成立瞭電影小組,陽翰笙寫瞭電影劇本《鐵板紅淚錄》、《中國海怒潮》等,是中國電影最早反映革命鬥爭、體現反帝反封建要求的作品。1935年2月,中共江蘇省委被破壞,陽翰笙等人被捕入獄,1937年國共達成第二次合作協議,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到達南京,始獲得自由。

  1936年底,陽翰笙創作瞭第一個話劇劇本《前夜》,以一群青年知識分子從事地下抗日鬥爭的故事,揭露地主官僚勾結日本帝國主義出賣華北的行徑,較早以文藝樣式提出瞭反內戰、反投降的問題。

  1937年秋,陽翰笙奉中共長江局之命,在文藝界從事抗日統一戰線工作。他和洪深、田漢等人會同在武漢的話劇、戲曲人士及國民黨的文化人士發起為華北義勇軍籌款的聯合公演,演出瞭洪深導演,金山、王瑩主演的《最後的勝利》,會後倡議成立“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建立瞭戲劇界抗日統一戰線。接著,他和馮乃超、老舍等人先後發起組織瞭“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團結文藝界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鬥爭。同年,他創作瞭5幕歷史劇《李秀成之死》,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發掘太平天國起義的歷史價值,塑造瞭真實感人的起義軍領袖形象。劇本體現的抗節不屈的精神因與當時全國人民救亡圖存的願望相共鳴,在抗戰初期產生瞭巨大影響。1938年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在武漢成立,陽翰笙任第三廳主任秘書,協助郭沫若作組織工作。1938年陽翰笙又應趙丹、陶金等人要求,將電影劇本《塞上風雲》改編為4幕話劇。劇本從抗戰的全局反映瞭蒙漢民族團結抗日的鬥爭,演出很廣。

  1939年國民黨政府掀起反共高潮,脅迫第三廳人士集體加入國民黨。以郭沫若為首的進步人士集體退出第三廳以示抗議。當局采取羈縻政策,於1940年另設“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為郭沫若,副主任為陽翰笙。1941年春,在陽翰笙的推動和領導下,應雲衛、陳白塵等組建的民間劇團中華劇藝社成立。同年9月,陽翰笙創作瞭6幕歷史劇《天國春秋》,由中華劇藝社首演,應雲衛導演,耿震、舒繡文、項堃、白楊主演,引起強烈反響。這年冬天起,進步的話劇力量連續舉辦瞭重慶霧季演出。陽翰笙當時兼任中國電影制片廠編導室主任,他團結瞭許多電影演員參加話劇演出活動。同時,還參加組織瞭歷史劇創作、民族形式問題和建立現實主義演劇體系等討論,批評後方戲劇運動中的不良傾向。1942年,他寫作瞭5幕歷史劇《草莽英雄》,反映辛亥革命前夕四川保路同志會的鬥爭。國民黨審查機關下令對《草莽英雄》“禁止出版,禁止演出,沒收劇本”,直到1945年秋“雙十協定”簽訂以後,劇本才得以上演。1943年,寫成4幕諷刺喜劇《兩面人》(又名《天地玄黃》),深刻地批判瞭抗日時期國民黨當局的階級利己主義。1944年寫成5幕話劇《槿花之歌》,劇本以優美的語言,濃鬱的詩情,歌頌瞭朝鮮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抗日戰爭勝利後,在中共南方局領導下,陽翰笙和馮乃超等組織指導瞭中華劇藝社和各抗敵演劇隊的復員東下工作。隨即他回到上海,組建瞭昆侖影業公司,創作瞭電影《萬傢燈火》、《三毛流浪記》。與此同時,他受中共組織的委托,和於伶等人組織以上海為中心的國民黨統治區戲劇運動,進行反對蔣介石政權的民主鬥爭。1949年3月,他經由香港到達北平,參加全國第一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在大會上被選為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中國戲劇工作者協會全國委員,中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陽翰笙歷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總理辦公室副主任,中國文聯副主席、秘書長,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委員,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1960年,他以知識分子參加土地改革為題材寫作瞭4幕話劇《三人行》,由中央實驗話劇院演出,舒強導演,石羽、耿震、李丁、姚向黎、於蘭等主演,獲文化部會演一等獎。後又創作瞭反映塞北農村集體化的電影《北國江南》。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蒙受不白之冤,被囚禁達9年之久,1979年後恢復中國文聯副主席職務,主持中國文聯日常工作。

  陽翰笙在近半個世紀的歷程中,寫瞭兩部社會科學著作,8部中篇小說,10餘部短篇小說,17部電影劇本,8部話劇劇本,近200首新舊體詩歌,兩部日記,數篇文藝論文,數十篇回憶錄。他整理出版瞭《陽翰笙電影劇本選集》1卷、《陽翰笙劇作集》2卷、《陽翰笙文集》5卷。此外,他還撰寫瞭一系列回憶錄,統集為《風雨五十年》。

  主要代表作 《天國春秋》反映1856年太平天國的“楊韋事件”,揭示農民革命的歷史教訓。東王楊秀清執掌文武大權,遭到陰謀傢、野心傢韋昌輝等人的讒毀,引起天王洪秀全的猜忌,最後導致韋昌輝殺害楊秀清、屠戮數萬太平軍戰士的悲慘結局。作傢通過歷史事件提煉出血的教訓:隻有維護事業的利益,團結一致,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如果讓野心傢得逞,內部自相殘殺,必將導致革命的失敗。由於劇本忠於歷史,故人物形象真實可信。

《天國春秋》劇照

  《天國春秋》以宏大的氣魄描述瞭太平天國內外錯綜復雜的矛盾,展現瞭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表現出作傢駕馭復雜事件的能力。

  《草莽英雄》寫的是辛亥革命前夕四川各地保路鬥爭。保路同志會會長羅選青在鬥爭取得初步勝利後驕傲輕敵,不能聽取革命黨人的勸告,對清政府官吏的偽降和混入革命隊伍的內奸喪失警惕,結果功敗垂成,被圍犧牲。劇本的主題是《天國春秋》主題的深入和發展。作傢並沒有停留在揭示教訓上,而是進一步挖掘農民革命的歷史局限性。作品以藝術的力量證明,隻有掌握科學世界觀的無產階級才能領導革命取得徹底勝利。

  《草莽英雄》的藝術語言達到瞭很高的成就,作傢提煉瞭富有表現力的四川方言,簡練明暢,機智詼諧,切合人物個性。另外人物語言的動作性很強,利於發展性格、推進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