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遊,“二人數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氾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湖南嶽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並於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詩在生前就負盛名。殷璠編《河嶽英靈集》,共收24位詩人的作品,其中以王昌齡的詩選得最多。殷璠認為王昌齡是繼承建安風骨、扭轉齊梁風氣的人。他說:“元嘉已還,四百年內,曹、劉、陸、謝風骨頓盡,今昌齡克嗣厥跡”,並譽之為“中興高作”。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人稱“詩傢夫(一作天)子王江寧”。他的七絕前人往往以之與李白並稱。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說:“七言絕句,王江陵(寧)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宋犖在《漫堂說詩》中說:“三唐七絕,並堪不朽,太白、龍標,絕倫逸群。”胡應麟在《詩藪》中還對王、李兩傢的七絕作瞭比較的研究,認為:“李作故極自然,王亦和婉中渾成,盡謝爐錘之跡。王作故極自在,李亦飄翔中閑雅,絕無叫噪之風。”

  現存王昌齡詩共180多首,五七言絕句幾乎占瞭一半。他的七言絕句以寫邊塞、從軍為最著名,如《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意境開闊明朗,情調激越昂揚,文字精練,音調鏗鏘。即使一些“邊愁”的詩,也是悲涼慷慨,深沉含蓄,使人吟味無窮。另一部分詩作寫婦女題材,如《越女》、《采蓮曲》等,描繪民間少女的天真爛漫,不加修飾,意致清新;又如《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寫宮中婦女長期與世隔絕的哀愁和幽恨,表現出詩人對她們不幸命運的關切和同情。此外,他的五古《代扶風主人答》揭露現實的矛盾,深刻沉痛;《芙蓉樓送辛漸》等寄懷友人的詩,又寫得真摯高潔。

王昌齡詩《望月》插圖 選自明代萬歷集雅齋刻本《六言唐詩畫譜》

  今存《王昌齡集》2卷,輯入《唐人小集》、《唐詩二十六傢》,《王昌齡詩集》3卷,輯入《唐百傢詩》。《全唐詩》編錄其詩為4卷。又《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王昌齡《詩格》2卷、《詩中密旨》1卷。現在所見到的《詩格》與《詩中密旨》,收於明人所編的《格致叢書》。但前人也有懷疑不是王昌齡作的(《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五司空圖《詩品》提要、卷一九七《吟窗雜錄》提要)。考唐時日本僧人遍照金剛所作《文鏡秘府論》已述及王昌齡評詩之語。在遍照金剛所作的《獻書表》中也說到《王昌齡詩格》1卷(《唐文續拾》卷十六),可見王昌齡確曾作過《詩格》。至於現存的《詩格》和《詩中密旨》是否即王昌齡原著,則尚待考證。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