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爾曼英雄詩歌,是至今保留下來的唯一的一首。大約在西元600年產生於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810至820年間富爾達修道院的兩名僧侶把它抄錄在一部拉丁文祈禱書的開端和末尾兩面空頁上,用古代高地德語和古代低地德語混合寫成。全詩隻留下殘篇68行,有頭無尾。故事取材民族大遷徙時期的英雄傳說,採用古代日爾曼文學的頭韻詩體形式。西元476年,為羅馬服務的日爾曼族近衛官奧多亞克糾集多種蠻族,推翻瞭羅馬帝國最後一個皇帝,建立起自己的王國,統治義大利。493年東哥特人狄奧奧德裡希殺死奧多亞克,占領意大利,建立瞭東哥特王國,自立為國王,定都維羅納。詩歌中與歷史事實相反,不是狄奧德裡希殺死奧達克即歷史上的奧多亞克,而是狄特裡希即歷史上的狄奧德裡希由於受到奧達克的壓迫,帶著他最忠實的部下希爾德佈蘭特逃向匈奴。30年後,他們帶著軍隊重返故鄉,在邊界上希爾德佈蘭特與兒子哈都佈蘭特率領的軍隊相遇。父親認出瞭兒子,但兒子不認識父親,把他當作狡猾的匈奴人而向他挑戰。父親面臨著英雄榮譽感與父子之情的選擇。經過激烈的內心鬥爭,英雄榮譽感戰勝瞭血緣關系,於是他向兒子應戰。詩歌至此中斷。關於結尾,後來有許多續篇。從北歐傳說《希爾德佈蘭特陣亡之歌》推斷,父親最後殺死瞭兒子。但在13世紀挪威的《狄德萊克薩迦》和後來的《年輕的希爾德佈蘭特》中,父子沖突均以和解告終。這表明在13世紀基督教盛行時期古代日耳曼人“榮譽”和“忠誠”的觀念已被基督教的“容忍”、“仁慈”所代替。這首古詩的殘稿一直保存在卡塞爾圖書館,1946年遺失。1950年發現殘稿的第二頁在美國洛杉磯,1972年發現第一頁在美國費城。現在這兩頁殘稿都已歸還原處。

《希爾德佈蘭特之歌》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