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羅

  古羅馬演說傢、修辭學傢、政治活動傢。出身於騎士傢庭,在羅馬、雅典等地學習過修辭、法律、文學和哲學。很早就開始從事政治活動,同民主派比較接近,最初幾篇演說大多針對蘇拉的專制統治。西元前75年任財務官,在西西裡任職。西元前770年受托控告維勒斯於公元前73至71年任西西裡總督期間搜括民脂民膏,抨擊羅馬統治集團對行省的剝削。此後又任市政官、大法官等職。他的前半期的政治活動主要代表騎士階層的利益,後來逐漸向貴族派靠攏而合流。公元前63年,西塞羅在貴族支持下被選為執政官,在任職期間鎮壓瞭卡提利那暴亂,被授予“國父”稱號,成為羅馬當時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由於他未經審判即處死瞭不少同陰謀有牽連的人,公元前58年被政敵控告違反法律,因而不得不流亡希臘、馬其頓等地。公元前57年秋獲準返回羅馬。這時由凱撒、龐培、克拉蘇組成“前三頭”執政,西塞羅的政治抱負受到壓抑,此後幾年內除瞭作一些訴訟演說外,主要從事演說理論和政治理論方面的寫作。公元前51至50年任小亞細亞的西利西亞總督。公元前49年春,凱撒與龐培的關系破裂,內戰開始,交戰雙方都極力爭取西塞羅,西塞羅動搖不定。公元前48年秋龐培戰敗,凱撒獨掌大權,西塞羅回到意大利,避居羅馬郊外的圖斯庫盧姆莊園,從事寫作。公元前43年凱撒被刺,西塞羅重又投入政治鬥爭,熱烈歡迎恢復共和制度。他站在貴族共和派一邊,連續發表14篇演說,猛烈抨擊凱撒派代表人物安東尼,支持因勢力單薄而暫時傾向元老派的屋大維。不久屋大維同安東尼和解,二人與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在安東尼的堅決要求下,西塞羅被列入不受法律保護的人的名單,於公元前43年被殺害。

  西塞羅是羅馬貴族共和制的維護者,他生當羅馬共和制瀕臨崩潰的時期,社會動蕩,政治形勢錯綜復雜,鬥爭非常激烈。作為政治活動傢,恩格斯認為他缺少遠見;作為演說傢和散文作傢,他卻給後世留下瞭豐富的著述。他的演說分為政治演說和訴訟演說,現存58篇完整的演說辭。比較重要的有《為羅斯齊烏斯·阿墨利庫斯辯護辭》、《對維勒斯的控告辭》、《對卡提利那的控告辭》和摹仿狄摩西尼反馬其頓王腓力的演說辭而作的14篇反對安東尼的演說辭(通稱“反腓力辭”)。西塞羅以希臘演說藝術為典范,對狄摩西尼的演說風格非常推崇,認為它嚴謹、樸實、莊重,是演說藝術的最高標準。當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流派──雅典派和小亞細亞派,西塞羅認為前者簡明樸質,但缺乏文采;後者形式優美,但過於華麗。他的早期演說受小亞細亞流派的影響比較大,後來他融合瞭這兩種流派的長處,形成瞭自己的風格。西塞羅的演說辭文詞優美,句法謹嚴,音韻和諧,說理透徹,說服力強。在結構方面,它們基本保持瞭傳統的程式,但也根據事件性質和實際需要靈活組織材料,他以事件的敘述常常采用誇張手法突出有利方面而忽略不利方面。除演說辭外,西塞羅還寫瞭許多修辭學著作,如《論演說術》(3卷)、《佈魯圖斯》、《演說傢》等。這些著作概述瞭羅馬演說的歷史,闡述瞭對演說藝術、演說傢的培養等問題的看法。他強調演說傢必須掌握哲學、文學、歷史、法律等各種知識。他把演說風格分為三類,即樸素的、中間的和華麗的,認為不同的風格適應不同的需要。

  西塞羅還著有《論國傢》(6卷)、《論法律》(3卷)、《圖斯庫盧姆談話錄》(5卷)等12部政治、哲學著作。他的國傢理論反映瞭奴隸主貴族階層的理想和利益,他認為國傢是具有共同權利的人的聯合體,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東西是私有制,國傢的存在就是為瞭保護私有制,理想的國傢形式是公元前3至2世紀初期的羅馬貴族共和國,它融合瞭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的特點。在哲學觀點方面,西塞羅是個折衷主義者,他動搖於新柏拉圖派和斯多葛派之間,激烈反對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哲學。在認識論方面,他表現出一定的不可知論傾向。他的主要功績在於用通俗的語言,介紹各種希臘哲學思想,促進瞭羅馬哲學的形成。他采用的哲學術語一直為後代歐洲所沿用。此外,西塞羅還遺下書信800多封(其中有90餘封是別人給他的書信),這些書信真實、生動地反映瞭羅馬共和國末期動蕩的社會生活和激烈的政治鬥爭,以及他本人的思想。

  西塞羅在羅馬文學史上占有相當高的地位,他的演說辭、修辭學著作、政治哲學論文對羅馬演說藝術和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對拉丁文學語言的形成和規范化起瞭很大的促進作用。他作為演說傢和散文作傢,在古代一直享有很高的聲譽。昆提利安稱贊他的演說具有狄摩西尼的力量,同柏拉圖的作品一樣內容豐富,給人以與伊索克拉底的演說相類似的快感。老普林尼稱他為羅馬演說和拉丁文學之父。文藝復興和法國大革命時期,西塞羅作為演說傢和共和制自由維護者受到特別推崇,他的演說風格一直被後代歐洲許多散文作傢奉為楷模。

  

參考書目

 Plutarch,The Parallel Lives,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Einar Lofsteat, Roman Literary Portraits,Oxford,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