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40至50年代俄國農奴制衰落、資本主義發展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在1836年恰達耶夫的《哲學書簡》問世後引起的激烈論戰的推動下,1841年左右形成於莫斯科。西歐派同斯拉夫派相反,主張俄國走西歐的資本主義道路。其成員多半出身於貴族地主傢庭,具有自由主義傾向,包括名教授格拉諾夫斯基、謝·索洛維約夫、卡維林,政府傢和作傢恰達耶夫、屠格涅夫、鮑特金、安年科夫、卡特科夫等。接近西歐派的有格裏戈羅維奇、岡察洛夫、德魯日寧、邁科夫、涅克拉索夫、帕納耶夫、皮謝姆斯基基。在40年代批判反動的官方思想體系和保守的斯拉夫派時,赫爾岑、別林斯基和奧加遼夫曾同西歐派一致行動,但他們實際上是新興的革命民主主義的代表。西歐派的主要論壇為《祖國紀事》、《現代人》和《俄國導報》等雜志,以及涅克拉索夫編輯的叢刊《彼得堡風貌素描》(1845)和《彼得堡文集》(1846)。這一派成分復雜,意見不盡相同,大致說來,他們主張由自由派貴族協同政府及早廢除農奴制,代之以雇傭勞動制;他們抨擊君主專制政體,要求改為英、法式的君主立憲或議會制,並強調資產階級法治與民主的優越性和重要性。但他們隻願通過普及教育和科學、加強社會輿論對政府的監督等和平途徑來實現其政治綱領,完全排斥革命手段。他們希望沙皇效法彼得一世,大力改革,迅速發展工商業和新式交通運輸。在哲學領域,西歐派推崇黑格爾、謝林、孔德,歷史觀點同基佐、梯葉裡等相似。在文學方面維護現實主義原則和果戈理的創作,成為自然派的主力。西歐派的言論和活動,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50年代末,面對農民起義的形勢,西歐派和斯拉夫派之間的矛盾趨於緩和,雙方一致反對車爾尼雪夫斯基和赫爾岑為首的革命民主派。1861年俄國農奴制廢除後,西歐派遂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