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薰琹

  中國現代畫傢、工藝美術教育傢。原名薰琴,字虞鉉,筆名鼓軒。1906年6月20日生於江蘇省常熟縣,1985年3月18日卒於北京。童年時即對裝飾和色彩抱有興趣,1921年入上海震旦大學預科學習,1924年畢業後進而學醫。翌年年棄醫學畫,並赴法國留學。1928~1929年,創作油畫《構圖》、《女鋼琴傢》、《黑帽》等。1929年底回國。回國後,參加啟蒙畫會,1931年與倪貽德等組織決瀾社,倡導現代美術。1932年,發表《薰琹隨筆》。1933年,與畫傢丘堤結婚,同年任上海昌明美術學校與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師。1936年,赴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同年又轉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圖案課教師。這期間他創作瞭許多油畫、廣告畫、書籍封面,並以激進的現代美術主張著稱。1937年後輾轉各地,除油畫創作外,更多地轉向對民族工藝美術的研究。1940年,任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實用美術系主任。1942年至重慶,兼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1946年後,先後在上海、廣州從事美術教育及創作活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參加文藝界進步組織活動。並長期從事工藝美術的教育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與江豐等接管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先後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務長兼繪畫系主任、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研究室主任。1953年參加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的籌備工作,隨後率中國工藝美術代表團赴蘇聯考察;受命籌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副院長,並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傢協會常務理事。

  在繪畫上,龐薰琹重視形式的探索,追求現代風格和中國民族傳統的結合。早年作品受P.畢加索和立體主義的影響,部分作品帶有裝飾性,主要有《藤椅人體》、《構圖》、《綠醇》、《地之子》等。1939年後,在研究古代裝飾紋樣的同時,接觸到少數民族藝術,畫風轉向單純,以線為主,兼以裝飾,作品有《貴州山民圖》、《白描帶舞》等。晚年的油畫多為靜物風景,設色凝重,形成深沉熾熱的獨特風格,主要作品有《雞冠花》、《瓶花》、《蘇州河畔》等。

《背簍》

  在工藝美術上,他強調“實用、經濟、美觀”的發展方向,重視民族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以及對民間工藝的研究;認為工藝美術是科學和藝術結合的產物,提倡新材料和新技術的運用,開展日用品的研究和設計。在裝飾畫領域猶有建樹,所著《中國歷代裝飾畫研究》,數易其稿,豐富嚴謹,見解獨到。亦涉足傳統圖案與書籍裝幀,著有《圖案問題的研究》、《工藝美術設計》,以及《傅雷傢書》封面扉頁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