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建築、雕刻、繪畫和工藝的總稱。

  迄今所知,歐洲最早的美術作品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前段,距今約2.5~3萬年前,即地球處在玉木冰河期。這種舊石器時代的美術,約在西元前1萬年隨著冰河期的結束而消失。中石器時代美術的類型有所增加,隨著各地區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出現瞭各自獨立發展的美術傳統,不同程度地演化為新石器時代的美術。

  舊石器時代美術 舊石器時代晚期之前,雖然缺乏人類對於形象的模仿表現的證據,但實用的工具制作和改進,已經顯示瞭許多審美因素。如手斧的幾何化造型、對稱感,刃口的細小修飾以及刻痕,都不無初級的裝飾價值,而且制造工具的過程也為創作藝術作品準備瞭造型的技巧。

  舊石器時代晚期傳統地劃分為4個主要的文化期:①奧瑞納文化,②佩裡戈爾文化,③梭魯特文化,④馬格德林文化。奧瑞納文化得名於法國上加龍省的奧瑞納洞窟。佩裡戈爾文化得名於法國的佩裡戈爾,它們合成舊石器美術的早期發展階段,在莫爾多維亞附近的維倫多夫文化層裡,發現過女性小雕像,被稱為“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同期刻畫過的骨片、石片,可以在洞壁畫上找到對應的風格,著名洞窟拉斯科就是這個階段最主要的代表。梭魯特文化得名於法國索恩-盧瓦爾省的梭魯特,馬格德林文化得名於法國多爾多涅省的馬格德林洞,它們構成舊石器美術的晚期階段,其典型為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

  舊石器藝術的創造者是克羅馬農人,他們屬於晚期智人階段,在體質(特別是腦的容量)上同現代人幾無差別。當冰層覆蓋歐洲大陸的時候,在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集中瞭許多草原動物,如長毛犀、猛獁和馴鹿,以法蘭西-坎塔佈裡連地區為中心,以狩獵為生的克羅馬農人也聚居在這裡的天然溶洞中,在長期的生產鬥爭中積累瞭技能、經驗和知識,加強瞭人對自身及其生活環境的瞭解,發展瞭精神文化,在洞窟上畫畫,為工具加飾雕刻。這種藝術活動流傳到廣大地區形成不同的地方差異風格,但從整體來看,它們的意義和風格是統一的。有些圖形顯然出自一人之手,證明這些洞中繪制的各種圖形是少數專門人(可能是巫師)所作。

  舊石器時代洞窟藝術創造過程是完整的,最早發現一些畫在洞壁上的指痕,可能是模仿熊的爪痕留下的,從這些指痕中逐步出現簡單的、局部的動物形象。早期動物隻勾粗拙的輪廓造型,漸次精確,手法日益豐富;到馬格德林文化期用多種色彩繪制瞭富有體積感、透視準確的大型動物,姿態生動。人們常常是依賴石壁上天然的隆突縫隙作為造型基礎。在洞口透進的光線照射下,或在洞深處搖曳的火光中,凹凸不平的石塊看起來非常像洞居者日常接觸的動物形象。這種心理的投射在洞窟藝術的形成過程中起瞭一定的作用。

  舊石器時代藝術的作用,一般被看成是一種狩獵巫術,利用圖畫或雕刻達到控制狩獵對象或增殖動物資源的目的。在克羅馬農人時代,裝有木柄的長矛和弓箭已經出現,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經萌芽的巫術,作為一種“觀念的生產”,此時發展得相當完整。在許多洞窟壁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畫完後,舉行儀式時矛戮箭射的痕跡。有的動物身上刻上瞭箭簇、矛頭或陷阱。許多動物都集中地畫在特定的壁面上,大概認為這些壁面具有魔力,各種形象常常相互重疊在一起,可能它們像真實動物一樣,一次“殺死”就得重新再畫。在同時期的可攜帶搬動器具藝術,也同樣發現瞭類似的處理。有些動物和人的形象畫在代表大地之母的生殖器的巖壁的孔隙附近,這是為瞭促進它們誕生、再生和增生。洞居人的日常生活區在洞口部,而繪畫和雕刻常常繪制在洞窟深處,意味著狩獵巫術儀式本身是在大地母腹中進行。這種圖畫的寫實追求,是為瞭提高巫術的感應效果。

  舊石器藝術的題材以動物為主,人物占瞭相當大的比例,植物形象隻有極少幾例,還有手印和幾何紋樣。動物中主要是歐洲野牛、野馬、野羊、猛獁、犀牛、鹿類和一些肉食類動物,馴鹿在當時人的生活中占瞭極大的比重,其角、骨、皮、肉、血都被廣泛利用,但描繪得不多,可能因為馴鹿性溫、體拙,易於捕殺,數量又多,無需借助巫術的緣故。同樣,植物是人們生產(木制工具)和生活(花果葉漿)中的重要依賴對象,卻幾乎未加描繪。人物的描繪常以面具遮臉,或者人身獸首,以此推論當時人們對自己的形象描繪存在著特殊的禁忌。有些可能是巫師作法的真實寫照,有些巫師畫在動物集中的地方,是為瞭體現強大的控制力量。人物在某種場合下也是作為被傷害的形象,有的身上插瞭箭,更多的人物形象(特別在器具藝術中)是作為增殖種族的偶像而創造的,這些形象以女性為主。

  舊石器時代的藝術分佈范圍相對集中,洞窟藝術以法蘭西-坎塔佈裡連地區為中心。西班牙南部,意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裡也發現一些有壁畫的巖洞,最早的洞窟壁畫發現於蘇聯烏拉爾地區。器具藝術分佈范圍要廣泛得多,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蘇聯部分地區均有發現。器具藝術和洞窟藝術時間和風格相同,可能遊獵於這些地區的克羅馬農人找不到合適的洞窟作畫,或者畫在巖壁上未能流傳下來,隻剩下器具藝術。器具藝術便於攜帶,也利於他們的傳佈。

  中石器時代美術 產生於公元前1萬年以後。隨著冰河時期的結束,氣候轉暖,陸地動物和植物都經歷瞭變化,影響人類生活,人類文化也適應新的環境發生瞭改變,產生瞭藝術表現的新形式,制作瞭壁畫、刻鑿、小雕刻。此時動物北遷,以描繪動物為主的舊石器洞窟藝術和器具藝術的傳統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衰弱的美術。

  中石器時代美術可分為3個區域。第1個區域是法國南部、西班牙北部舊石器洞窟藝術的繁榮地區,稱阿齊利文化,留下的作品很少,其代表作品是一些小卵石上用紅或黑顏色畫的點和線,這是舊石器馬格德林時期幾何形風格的延續,但是具體的用途不明。

  第2個區域是北歐,主要是巖石藝術。即在露天的山崖巨石上畫或刻的作品和活動藝術(在可以移動的石塊或其他材料上刻畫的作品)。有些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小雕刻,可能是冰河期間溫暖階段遊獵到此的人群創造的,也有些是被中石器時代開始時追隨草原動物北遷的人們帶到北歐的。法國阿倫斯堡發現的刻在木頭上的小型圖案化人像,和萊茵河與德國南部興盛的馬格德林晚期文化和阿齊利文化的程式化作品有相似之處,約在公元前6000年,還有一些刻在骨棒上的半寫實的圖樣。在斯堪的納維亞,特別是挪威,出現瞭一種生動的寫實雕刻,深得舊石器時代西南歐洞窟美術的遺風(出現於公元前6000~前5000年),是北歐史前美術的第1階段。後來約在公元前3000年逐步被半寫實的風格取代,畫有野獸、魚類和人物,造型比較生硬,常刻畫出動物的內臟。采用刻出凹線然後在線中填色的技法,屬於第2階段。第3階段約始於公元前2000年,是高度簡化的程式人物和動物,這種風格向蘇聯北部和西伯利亞地區發展。這些創作都與當時人們的狩獵巫術有關。此外,還發現一些未能解釋的符號,很可能是初期的文字。

  第3個區域是西班牙東部的黎凡特。因此,這時的美術又稱黎凡特美術。這一地區在冰河時期結束之後,生活環境發生瞭很大變化。流存在露天巖石和巖洞裡的壁畫,其母題和表現形式都與從前大不相同。題材上以人物為主,但又不是單純地表現人,而反映瞭當時人們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如狩獵、采集、祭祀、行刑以及農牧生活的情景等。畫面上動物形象仍占很大比重,而動物與動物之間,還有著一定的聯系。形象的尺寸一般在15~20厘米之間,最小的不到2厘米,極少數與舊石器時代洞窟壁畫上的動物一樣大。人物和動物形象采用單色平塗,色彩均勻,顏料是赤鐵礦、高嶺土,調以樹脂等。也有勾線的造型,線條熟練。黎凡特巖畫都繪在舉行宗教儀式的“聖地”。這些“聖地”一直延用到羅馬時代。人們常常選擇專門的巖壁重復繪制,幾個不同時期、不同內容的畫疊在一起。最早黎凡特人的特殊巫術觀念是創作壁畫的動力。也有人認為黎凡特巖畫僅僅是再現人們的生活或者是對戰爭或重大事件的紀念。

  黎凡特美術在舊石器時代的基礎上產生瞭巨大的飛躍,不僅體現瞭復雜的心理內涵,較為註重構圖處理,而且在畫面的審美方面已有明顯的追求。

  新石器時代美術 在阿爾卑斯山以北,普遍存在一種以巨大石塊構築的建築物,其壁面多有幾何裝飾,這種藝術被稱為巨石文化,是人類史前創造的文化類型之一,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分佈。歐洲的巨石文化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它不用灰漿粘合,而完全用石塊壘砌。這種石塊建築大體上分石圈、石柱、巨石墳墓和神廟4種類型:①石圈。以大塊石頭圍成,分佈在愛爾蘭和英國,以英國南部的斯通亨奇最為著名。“斯通亨奇”在古英語中意為“吊起來的石頭”。它在等距離的直立巨石上,擱上巨石橫梁,以中間的石祭臺作為圓心,共有3圈豎立的石塊構成的圓圈,在外圍還有一圈壕溝,裡面灑瞭白色的土,壕溝與立石圓圈之間,還有些經過計算而後設置的零散石塊。斯通亨奇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東面2塊立石的間空與靠近壕溝另1塊石塊所構成的直線,正好對準夏至日出的方位,由此推論,斯通亨奇與太陽崇拜有關。②石柱。為直立的巨大石塊,最高者達20米,重300噸。有的幾塊聚立在一起,有的是若幹塊排成行列。法國佈列塔尼省的石柱行列最為壯觀,共有3000多塊巨石,間隔排列瞭3公裡長。對石柱用途的解釋有幾種:一說是作為宗教儀式的場所,一說是界石,一說是為瞭紀念死者。③巨石墳墓。有些建在地上,有的埋在大土丘下,常常為一個傢族的墳墓。在法國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英國、愛爾蘭均有分佈,結構多為水平砌築,墓頂采用梁柱式。巨石墳墓的墓壁上和部分石柱上,刻有花紋,呈現為雲雷紋、螺旋紋、菱形紋、同心圓紋等幾何圖案。④神廟。是用石塊構築的比較完整的建築物,裡面供奉神像。馬耳他島的巨石神廟最有代表性。巨石文化還包括同時期的巨形石刻人像和巨石神廟的小型雕刻神像。前者多為按石頭原來的形狀,稍加鑿刻而成,造型古怪;後者多為女性人體像,強調生殖器官,是舉行生殖崇拜儀式中供奉的神像。其風格與新石器時代巖畫有共同之處。

  新石器時代的歐洲巖畫,完全脫離瞭舊石器時代洞窟藝術和器具藝術中的寫實傳統,這種狀況在中石器時代已經有所預示。歐洲史前藝術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的主導趨勢是逐步程式化、簡括化、符號化,在北歐史前美術中可以看到這個過程漸次的演化過程。黎凡特地區寫實風格盛行時,也已經並存有符號化藝術傾向,這種傾向可能最早產生於地中海東岸,後來擴展到伊比利亞半島。在西班牙的南部和西南部,集中瞭許多幾何化、程式化圖形的巖壁和洞窟。葡萄牙、西班牙北部也有所發現,同時還出土瞭雕像、鑿刻過的石器以及帶有花紋的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