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諾爾德

  德國畫傢,表現主義運動的先驅。1867年8月7日生於石勒蘇益格的諾爾德鎮,1956年4月15日卒於塞比爾。農民傢庭出身。最初學木刻,在柏林做過傢俱和裝飾藝術設計師。後來在慕尼克和巴黎深造。他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藝術術品、南太平洋群島和非洲的假面具,對有思想深度和重視形式感的提香、倫勃朗、F.de戈雅、E.蒙克和P.高更的畫,很感興趣。在繪畫中追求音樂感,是他的藝術的一個特點,因此得到橋社年輕畫傢們的推崇。1906年他參加橋社,但在一年半之後又退出瞭。原因是他性格孤獨、僻靜,感到橋社的活動過分激進。1910年,他和橋社一些成員的作品在柏林分離派展覽上受到排斥,他毅然和M.利貝曼決裂,從而導致瞭德國最大的藝術團體分離派的分裂。1913年,諾爾德被邀參加南太平洋的一支科學考察隊,到俄國、中國、朝鮮、日本旅行,並留在南太平洋作畫數月。

  諾爾德一方面對高度發展的工業破壞生態均衡感到不滿意,一方面又為現代的工業、技術所造成的喧鬧氣氛和急速的節奏所吸引,並用畫筆來表現。在以南太平洋為題材的繪畫中,他尋找和表現人的本源,流露出內心的憂慮和痛苦。尼采的哲學思想對他影響較深,他同情勞動者,不滿資產階級文明,但看不到群眾的力量,看不到社會的前途,把希望寄托在少數俠人和先知先覺者的身上。當納粹黨在德國興起時,他一度受蒙蔽,曾是它的支持者,但不久又受到迫害。1943年他在柏林的畫室被毀,直到1946年才恢復創作。

  諾爾德以宗教為題材的油畫《最後的晚餐》(1909)、《群童中的基督》(1910)、《基督與罪人》(1926)以及木刻《先知》(1912),是表現人道主義和拯救人類的哲理觀念的。一些描繪兒童遊戲和狂歡場面的畫,如《金犢周圍的舞蹈》,也很有情趣。他還受到青騎士社和J.S.恩索爾的啟發,不斷追求形式的簡練、單純和象征性,作品中多籠罩著一種中世紀的熱情。1927年德累斯頓為諾爾德舉行大型回顧展,P.克利等一群藝術傢集資為他出版紀念專輯。1931~1934年,他的兩卷本《自傳》出版,被人們認為是研究德國現代藝術的重要著作。

《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