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年節時裝飾環境的繪畫。年畫是中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是適應人們慶賀年節的風俗活動而產生發展的。年畫最早大約萌始於秦漢之際,當時逢除夕便在門戶上畫神荼、鬱壘及虎以驅鬼魅不祥之物。至宋代,汴京(今河南開封)、臨安(今浙江杭州)的歲末市場上有門神、鍾馗等神像出售,供年節貼掛。隨著城鄉慶賀新年活動的豐富,此時年畫擴展到表現美女、娃娃、風俗、戲曲等題材,並開始鏤版雕印,加速瞭它的發展與普及。明中葉以後,商業手工業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也趨向成熟,大大大促進瞭木版年畫的繪刻與銷行,全國各地陸續出現瞭很多年畫產地。其中,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成為南北兩大中心,其他如河南朱仙鎮、河北武強、山東濰縣、山西臨汾、陜西漢中和鳳翔、四川綿竹和梁平、湖南邵陽、廣東佛山、福建漳州和泉州、臺灣臺南等地所印制年畫亦著稱於世,藝術上形成不同的風格,題材內容也更為豐富多樣,成為木版年畫的盛期。迄至清末,由於帝國主義入侵及國內反動統治造成農村凋敝貧困,影響瞭木版年畫的銷路而漸呈衰微之勢,但在上海、天津等城市中興起瞭用石印及膠版印刷的年畫,其中尤以月份牌年畫最為流行。抗日戰爭時期,戰鬥在延安和太行山等地的革命美術工作者吸收民間年畫形式創作瞭表現新內容的新年畫,為年畫開拓瞭嶄新道路。1949年以後,新年畫繼續得到發展,成為擁有廣泛群眾的畫種之一。

  年畫主要作為年節裝飾,喜慶歡樂的內容、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及與之相適應的紅火活潑的形式,構成它的基本藝術特色。年畫題材廣泛,舉凡帶有吉慶內容的風俗生活、新聞軼事、傳統戲曲小說的人物故事、仕女、嬰兒、山水花鳥及吉祥圖案等都有大量表現,一些新鮮事物也總是較為迅速的在年畫中得到反映,20世紀還出現過批判揭露醜惡行為的諷刺性題材和描繪政治事件的新聞年畫。年畫較其他繪畫形式更強調裝飾性與娛樂性,木版年畫適應各地區不同環境的裝飾需要,創造瞭門畫、歷畫、中堂、四扇屏、窗頂、窗旁、炕圍子、福字燈等多種樣式。年畫經常在描繪美好形象中運用為群眾熟知的諧音寓意手法表現吉祥內容,如松、鶴、桃、靈芝象征長壽,蓮花和魚諧音連年有餘,瓶中插牡丹寓意平安富貴等,在表現歷史故事及戲曲題材的年畫中,又有單幅畫、組畫、連環畫(或稱屏畫)等樣式。年畫還強調人物形象俊秀、標題吉利、色彩明快,務求賞心悅目,表現年節的歡樂情緒。年畫作者大都熟悉群眾的生活和愛好,創作上密切適應群眾需要,因而為人民喜聞樂見。由於年畫張貼於千傢萬戶,對群眾的思想情操和審美趣味起著巨大的潛移默化作用。

  年畫在發展中由於繪制印刷的生產方式不同而有著多種形式。早期年畫多為人工繪制,至今山東高密縣猶保留瞭撲灰年畫,即將畫稿以木炭在紙上撲描復制,加速起稿速度,然後奮筆描繪,同一畫稿可很快繪制多幅年畫,更帶有原作性質。木版印刷年畫最遲始於宋,早期以木版雕印墨線,人工設色,明代以後流行水印套色,單純強烈而艷麗,但有的地區(如天津楊柳青)年畫在套色後還在人物頭臉衣飾等部位以人工印染描繪,形成精致細膩的半印半畫形式。石印、膠版年畫是隨現代印刷術的發展而產生的,可以將色彩復雜而豐富的繪畫制版印刷,其中月份牌年畫由於吸收民間年畫喜慶紅火特色,采用炭粉擦筆及水彩渲染,形成細膩逼真的效果而流行一時。1949年以後,年畫吸收瞭中國畫、油畫、水粉畫、彩色攝影等形式,展示瞭更為豐富多采的面貌。

  隨著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習俗的變化,年畫在內容及形式上也在發生變化。驅邪祈福的迷信成分基本上已消失,富貴吉祥的內涵也在改變,優秀的傳統題材仍受歡迎,反映新人物新風貌的作品不斷湧現,每年以眾多的品種和數量廣泛發行,為豐富人民年節精神生活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