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魏橫野將軍甄官主簿寧懋墓上祀宗祖的石室。約建於孝昌三年(527)。1931年2月在河南洛陽故城北半坡出土,流出國外,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石室以數塊石板及石質屋頂拼裝而成,高1.38米,寬2米。石室仿木結構,為單簷懸山頂、進深二架椽、面闊三間的房屋。無門,下有基石。每間刻出人字拱二朵及簷柱等,山面刻蜀柱、叉手。在內外壁畫上以陰線刻滿繪畫,依一定規制,將不同內容的畫幅安排在特定的位置上。正面門外兩側各刻一金甲武將,執戟、劍、揚盾,著武將裝束,怒目揚眉、、神采飛揚,是驅惡辟邪的守門神。門兩邊各刻有“孝子寧萬壽”、“孝子寧雙壽造”的字樣。兩山面上分上下欄刻丁蘭、舜、董永及董晏4組孝行、歷史故事,畫面均以獨幅形式表現主要的情節內容。內部正壁是3位貴族以及陪伴的侍女像,左右山面則分別刻有乘騎和牛車的出行行列,門內兩側刻繪著在庭院間以屏帳圍隔的庖廚圖。在許多畫面中表現瞭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真實地再現瞭當時馬具、車服、陳設、器用等形象。而在丁蘭、舜、董晏及庖廚圖中都畫有庭院、房舍及帷帳,也較真實地表現出當時民居以及幾種不同類型單體建築的結構特點。畫中佈滿山石、樹木,有著“刷脈鏤葉,多棲梧菀柳”的特定時代的裝飾風格。畫中人物多屬秀骨清像的類型。這類人物在面部表情上雖未見更多著筆刻畫,但彼此的不同身態、不同動作之間自有一種情意上的聯系。正壁3位貴族像,當系寧氏已故之親族,已脫離瞭類型化的表現,其形象飽滿,神態飄逸,在舉止動作間,表達得也十分細膩,技法之純熟已能預示出隋唐人物畫即將取得新成就的前景,與其他畫幅在繪畫水平、畫面處理上相比,有著較大不同。

線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