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端鈞

  中國話劇導演、戲劇教育傢。字公呂。浙江餘姚人。早年在上海復旦大學就學和任助教期間,在洪深指導下,組織復旦劇社,參與導演《西哈諾》、《五奎橋》等戲。當時他與洪深以光明劇社的名義參加左翼劇團聯盟,並經常為報刊撰寫影劇評論。在在上海“孤島”期間,他為處於地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上海劇藝社導演瞭《夜上海》、《生財有道》、《妙峰山》等戲。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在華藝、同茂、大中等劇社導演瞭《雲彩霞》、《大地》、《釵頭鳳》、《傢》等10多出戲。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他為上海劇藝社導演瞭《孔雀膽》和《芳草天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組織建文劇社,導演瞭《法西斯細菌》、《夜店》。1950年秋,任教於上海市戲劇專科學校,兼任教務主任。

  1956年上海市戲劇專科學校改為上海戲劇學院,朱端鈞任教授、教務長。1962年任副院長。他做瞭大量的教學排演工作,也為一些劇團排戲。代表作品有《婦女代表》、《上海屋簷下》、《關漢卿》、《桃花扇》、《年青的一代》、《曙光》及滬劇《星星之火》和《蝴蝶夫人》等。

  朱端鈞對中國古典詩詞有較高修養,善於汲取傳統戲曲的表現手法創造意境,展現人物的精神世界。他的導演風格質樸、恬淡、細膩、含蓄。他主張導演和演員一起創造角色,他引導演員按人物的行為邏輯在規定情境中行動,即興地自然地形成調度與場面組合,使導演構思有機地融合在演員的創造中。

  在表演教學上,他主張運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基本原則,同時從戲曲的表演藝術中汲取營養。他認為:體驗──心理技巧的訓練是話劇表演藝術的基本功,但身段、手勢、臺步一定要講究,應核根據角色的性格和演員本身的條件進行設計。

朱端鈞與學生們在一起

  朱端鈞撰有《排戲雜寫》、《導演技巧對話》、《舞臺創作技法》等戲劇表導演理論方面的著作,翻譯過蘇聯雅魯涅爾的劇本《約翰·曼利》,改寫過《寄生草》、《圓謊記》和《春去也》等劇本。曾任中國戲劇傢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作傢協會上海分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