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是巴爾幹半島上一個多民族的國傢,1918年統一。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等民族戲劇各自經歷著獨立發展的道路,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的局面。

  南斯拉夫戲劇出現於中世紀。13世紀,塞爾維亞節日期間出現街頭演出。14世紀杜佈羅夫尼克出現露天演出。15世紀在紮達爾、斯普裏特上演由古斯拉夫文學改編的拉丁語神秘劇和奇跡劇。16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下,戲劇創作相當活躍,有短小對歌、田園劇、滑稽劇、情節劇和悲劇,而田園劇和和喜劇最為優秀,代表作傢是M.德爾日奇(1505~1567)。他的田園劇、喜劇均取材於社會現實生活,反映瞭杜佈羅夫尼克全盛時期的社會概貌。他的《馬洛耶叔叔》是復興精神的代表作,一直活躍在南斯拉夫戲劇舞臺上。

《馬洛耶叔叔》劇照

  17世紀,斯洛文尼亞首府盧佈爾雅那曾演出拉丁語和德語劇本,並有德、意兩國流浪藝人從事演出活動。但由於天主教的影響,出現瞭宗教神秘劇和宗教說教性劇作。另外還有一些反映愛國主義精神的劇本,主要為詩歌體。I.貢都利奇(1589~1638)的愛國田園詩劇《杜佈拉夫卡》極為優秀。

  18世紀的南斯拉夫戲劇藝術起色不大。上半葉為數不多的戲劇演出多半是宗教劇、神秘劇。下半葉,啟蒙運動興起,克羅地亞民族戲劇文學開始萌芽。蒂托·佈萊佐瓦茨基(1757~1805)寫作瞭喜劇《聖阿列克斯》(1786)、《男巫》(1804)、《迪奧金涅什》(1823),斯洛文尼亞作傢A.T.林哈爾特(1756~1795)寫作瞭德語悲劇《珍尼小姐的愛情》(1780)。這個時期,還建立瞭戲劇之友協會,並在盧佈爾雅那和薩格勒佈分別建立瞭“特別劇院”和“阿馬捷耶夫劇院”,主要以德語演出,直到1789年“特別劇院”才首次上演斯洛文尼亞語劇本《茹潘的米茨卡》。

  19世紀上半葉,出現瞭不少用民族語言創作的優秀劇作傢。塞爾維亞的歷史劇和社會喜劇成就較大。L.拉紮雷維奇(1805~1896)開塞爾維亞喜劇的先河,創作瞭第一部塞文喜劇《友人》(1837)。黑山詩人P.涅戈什(1813~1851)的詩劇《山地花環》(1849)是塞爾維亞詩壇上有影響的優秀詩篇,在歐洲浪漫主義詩壇上占據顯著地位。J.S.波波維奇(1806~1856)為塞爾維亞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素有“塞爾維亞莫裡哀”之稱。他的劇本均從塞爾維亞現實生活提煉素材,他的劇本是19世紀南斯拉夫經常上演的劇目。季·德麥特爾(1811~1872)對克羅地亞戲劇發展做出瞭重要貢獻。他組建克羅地亞人民劇院,充實民族劇目,重視培養觀眾審美情趣,撰寫戲劇評論,還創作瞭克羅地亞第一部歌劇腳本《愛與恨》(1846)及其他一系列優秀劇作。

  19世紀下半葉塞爾維亞開始翻譯W.莎士比亞、莫裡哀的劇本。K.特裡夫科維奇(1843~1875)的浪漫主義詩體悲劇和散文體喜劇大都描寫諾維薩德市民生活和愛情,幽默詼諧,曾譯成多種文字。塞爾維亞現實主義戲劇創作時期的M.格裡希奇(1847~1908)的喜劇《騙局》(1885)和反映農村封建落後習俗的《兩個銀幣》(1882)以及S.馬塔烏裡(1852~1908)的《誓言》(1897)和《豪華》(1904)在戲劇界均享有盛譽。

  這個時期克羅地亞戲劇文學以歷史正劇、悲劇和諷刺喜劇為主。Q.揚·尤爾科維奇(1827~1889)的著名文章《論戲劇》(1855)為現實主義戲劇文學奠定瞭基石。

  19世紀上半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和波斯尼亞先後湧現瞭許多業餘戲劇表演團體,於下半葉逐漸建立瞭正規的職業劇院和戲劇學校。塞爾維亞戲劇活動傢約·伍伊奇(1772~1842)積極翻譯和改編劇本,大力推動戲劇演出。經他熱心倡導,塞爾維亞各地成立瞭不少業餘戲劇演出團體,如“流動業餘劇社”(1840~1842)和“諾維薩德劇社”。後者對戲劇舞臺藝術起瞭很大的推動作用。伍伊奇還在1833~1836年間在克拉古耶瓦茨創建瞭正規劇院“塞爾維亞公國劇院”,因而被譽為“塞爾維亞戲劇之父”。約·焦爾捷維奇(1826~1900)於1861年在諾維薩德創建瞭塞爾維亞人民劇院,1868年在貝爾格萊德創建瞭南斯拉夫人民劇院。1870年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人民劇院創辦瞭第一所戲劇學校。1861年克羅地亞由德麥特爾和劇作傢、導演約·弗羅伊登萊赫(1827~1881)發起,創建瞭克羅地亞王國人民劇院。

  20世紀上半葉,各民族戲劇文學不同程度地受到現代主義和自然主義思潮的影響。克羅地亞傑出的劇作傢伊·沃伊諾維奇(1857~1929)是克羅地亞現代派的先驅。他的著名劇本《杜佈羅夫尼克三部曲》使其名揚全國。M.別戈維奇(1876~1948)是克羅地亞現代派的重要代表作傢,其劇本《瓦列斯卡女士》(1905)、《溫順的人》(1924)和《門口的冒險傢》(1924)等均譯成意、德、英、法、俄等多種文字。他的劇本《沒有第三個》曾在巴黎、佈達佩斯、柏林和魏瑪上演。斯洛文尼亞作傢愛·克裡斯坦的劇本《柳比斯拉瓦》(1906)、《卡塔·弗蘭科維奇》(1909)和洛·科拉伊格爾(1877~1959)的《我們的血》(1912)均有自然主義色彩。這個時期無產階級新型戲劇的誕生和20~30年代大量批判現實主義社會劇的出現,標志著南斯拉夫劇壇出現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化。斯洛文尼亞劇作傢I.參卡爾的劇本代表作《貝塔伊諾瓦的太上皇》為無產階級戲劇奠定瞭基礎。斯洛文尼亞劇作傢B.克雷夫特(1905~ )的《偉大的起義》(1937)、約·克拉尼茨(1904~1966)的《恰姆帕校長》(1935)和斯·格魯姆(1901~1949)的《果格鎮事件》(1931),都是30年代的優秀劇作。克羅地亞劇作傢M.克爾萊紮的著名話劇三部曲《格列姆巴伊老爺們》、《垂死掙紮》和《麗達》,對資產階級展開瞭猛烈的批判。《格列姆巴伊老爺們》一劇最為著名,被推崇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南斯拉夫戲劇的頂峰。塞爾維亞“笑的大師”B.努希奇繼《議員》、《可疑的人》等劇本之後,30年代又創作瞭《大臣夫人》和代表作《亡人》等一系列諷刺喜劇。努希奇的劇本是南斯拉夫戲劇舞臺上久演不衰的劇目。30年代馬其頓劇作傢 V.伊遼斯基(1902~  )的《逃亡的女人》(1928)、A.潘諾夫(1906~1968)的《臨時工》(1937)等對馬其頓戲劇創作的發展做出瞭重要的貢獻。

  波斯尼亞於1919年在薩拉熱窩成立人民劇院,努希奇曾在1925~1929年間任院長。

  民族解放戰爭時期,1941年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遊擊隊建立瞭劇團或文化小隊,演出短小精悍的獨幕喜劇、滑稽戲,揭露、控訴法西斯侵略者的野蠻罪行。遊擊隊戲劇的主要作傢有M.鮑爾、M.考洛普契奇、P.菲利鮑維奇、M.鮑日奇等。其中鮑爾的《衣服襤褸的人們》是全南斯拉夫傢喻戶曉的作品。

  解放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理論對南斯拉夫戲劇界影響很大,但許多劇作存在著公式化、概念化的傾向。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劇作傢有S.庫萊諾維奇、S.巴依奇等。劇作傢D.道佈雷強占有特殊地位,他的《共同的住宅》是一部努希奇式的現實主義傑作。

  在1952年10月南斯拉夫第三次作傢代表大會上,M.克爾萊紮等人批評瞭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此時,一批青年劇作傢進行瞭荒誕派戲劇創作嘗試,影響愈來愈大,其中萊鮑維奇和奧佈萊諾維奇合著的《天上的隊伍》標志著南斯拉夫當代戲劇的發展發生瞭一個根本性的轉折。

  1957~1965年,全國各地建立瞭一批專業劇院,其中主要有克羅地亞共和國的克羅地亞人民劇院、馬其頓共和國的土耳其劇院(用土耳其語演出)、斯洛文尼亞共和國的斯洛文尼亞人民劇院、首都貝爾格萊德的212劇院、貝爾格萊德的南斯拉夫人民劇院等。這一時期,一大批作傢標新立異,用唯智論、沉思體等方法進行創作。人物形象被一些概念、判斷和幻想所代替。這類作傢被稱為“新精神派”或“新風派”。主要有M.久勒久維奇、克爾萊紮、鮑爾、T.阿爾索夫斯基薩裡查等。在這一階段約萬·赫裡斯蒂奇是“神話派”戲劇的代表,他最著名的劇作是根據古希臘神話中關於俄狄浦斯的故事寫的《潔凈的手》。這出戲為現代派戲劇的發展開拓瞭哲學領域,使戰後的南斯拉夫戲劇離開瞭傳統的現實主義道路。

  1966年以後,南斯拉夫戲劇出現瞭新、多、奇、雜的多元化局面,劇本創作空前活躍。在名目繁多的匯演中,諾維薩德“斯戴裡亞戲劇中心”每年4月中旬組織的戲劇匯演,演化成為全國性的戲劇節。到1985年已舉行瞭30次匯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管轄下的世界劇協,在這裡也設立瞭分會,經常在這裡舉行戲劇理論討論會。

  在這一階段裡,新作傢不斷湧現,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塞爾維亞劇作傢A.波波維奇。另外,還有D.科瓦契維奇和R.普特尼克、L.西茂維奇等人。女作傢M.諾烏科維奇和D.萊絲科瓦爾是“新浪潮派”的代表人物。在克羅地亞當代劇作傢中比較有名的有F.哈吉奇、I.佈萊桑,後者的《哈姆雷特在下默爾都舍村的演出》曾轟動全南戲壇,1972年在諾維薩德戲劇節上獲頭等獎。在斯洛文尼亞有安得列·辛格、P.科薩克、R.賽裡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