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女作傢。1921年11月1日生於維也納。1939年中學畢業後服兵役。德國兼併奧地利以後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有猶太血統而遭到法西斯迫害。1945年開始學習藥學,為瞭完成第一部小說的創作而中斷學習。1949至1950年在費舍出版社任編輯。1953年與詩人金特·艾希結婚。1956年被選為西柏林藝術科學院院士。1972年後寡居上巴伐利亞的倫格裏斯。她的作品深受卡夫卡的影響,常用寓意和時空顛倒的手法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她長於客觀、冷靜的描寫,有“小題材作品大大師”之譽。作品常以兒童為主人公。她的成名小說《更大的希望》(1948),描寫希特勒時代猶太姑娘埃倫不堪忍受法西斯的迫害,希望獲準離開傢鄉,始終未能如願,最後被法西斯的榴彈炸死。作品以許多象征性場景的描寫,暗示未來仍存在著“更大的希望”。她的著名作品還有《被帶上鐐銬的人》(1953)、《鏡子的故事》(1954)、廣播劇《扣子》(1953)以及短篇小說集《伊麗莎,伊麗莎》(196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