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on艾興多爾夫

  德國詩人。1788年3月10日生於上西裡西亞拉蒂博爾附近的盧博維茨府邸(現屬波蘭)。出身古老的貴族世傢,信奉天主教。1805至1807年在哈勒大學攻讀哲學和法律。在海得爾堡結識瞭佈倫坦諾、阿爾尼姆、格勒斯等等浪漫派代表人物,並開始發表詩歌。1810年在維也納和弗裡德裡希·施萊格爾交往。1813年解放戰爭開始,他參加呂楚自由軍團任軍官,1816年在普魯士政府部門供職。1831年開始因信奉天主教常受排擠,1844年被迫辭去公職,成為自由作傢。1857年11月26日在尼斯去世。

  艾興多爾夫是浪漫派作傢,他厭惡資本主義制度,對現實不滿,向往舊日美好的生活,渴望返回自然,他是德語文學中最優秀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富有民歌特色,形式質樸,語言明快,基調樂觀健康,與一般浪漫派詩人的朦朧、陰鬱和神秘的詩不同。他的詩大多寫自然景色,《在一個清涼的地方》、《啊,山谷遙遠,山峰高高》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他的詩對後世詩人如施托姆、李利恩克龍、海塞等有很大影響。

  他的長篇小說《預感和現實》(1815)是以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為范例寫的發展小說,在藝術上不很成功,主要表明作者反對異族侵略,以模糊不清的中世紀的理想來解決現實矛盾的思想。中篇小說《一個無用人的生涯》(1826),寫一個農傢少年經歷瞭一些近似荒唐的冒險,最後化險為夷,得到意外的幸運的結局。他的“無用人”是指不願附和現實生活秩序的流浪者,為爭取符合人的尊嚴的生活而鬥爭,含有深刻的意義。作品中有大量的風景描寫和優美的詩歌。中篇小說《迪蘭德宮》(1837)寫的是法國大革命,批判對貴族的過火行動,歪曲瞭革命者的形象。此外,他還寫過劇本,如《邁耶貝特的興亡史》(1828)、《求婚者》(1833)。晚年還寫瞭一些學術著作,其中重要的有《十八世紀德國長篇小說同基督教的關系》(1851)、《戲劇史》(1854)、《德國文學史》(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