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團體。1925年8月成立於北京。由魯迅發起,成員為魯迅、韋素園、韋叢蕪、李霽野、臺靜農、曹靖華6人。後王菁士、李何林曾一度參加過該社工作。

  “未名”,是“還未想定名目”的意思。其時魯迅正為北京北新書局編輯專收譯文的《未名叢刊》,遂以“未名”為社名,叢刊改歸該社發行。後該社又編輯出版《未名新集》,專收社員創作。

  未名社主辦的《莽原》週刊,1925年4月24日創刊,由魯迅主編,附載載於北京《京報》,出至第32期休刊。1926年1月10日,改為半月刊出版,由該社發行,先後由魯迅、韋素園主編,出至第48期停刊。1928年1月10日《未名》半月刊創刊,李霽野等編輯,北京未名社出版社發行。1930年4月30日出至第2卷第9至第12期合刊號後停刊。

  未名社活動以譯介外國文學為主,兼及文學創作。翻譯的作品以俄國、北歐、英國文學居多,又努力介紹蘇聯文學。1928年4月,曾被北洋軍閥政府以“共產黨機關”罪名一度查封。魯迅評價未名社“是一個實地勞作,不尚叫囂的小團體”(《且介亭雜文末編·曹靖華譯〈蘇聯作傢七人集〉序》),“那存在期,也並不長久。然而自素園經營以來,介紹瞭果戈理(N.Gogol),陀思妥也夫斯基(E.Dostoevsky),安特列夫(L.Andreev),介紹瞭望·藹覃(F.Van Eeden),介紹瞭愛倫堡(I.Ehrenburg)的《煙袋》和拉夫列涅夫(B.Lavrenev)的《第四十一》。還印行瞭《未名新集》,其中有叢蕪的《君山》,靜農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華夕拾》,在那時候,也都還算是相當可看的作品”(魯迅《且介亭雜文·憶韋素園君》)。

  1931年春,未名社因經濟困難和思想分歧,有結束之議,魯迅遂聲明退出。1933年春,該社在京、滬報紙刊登啟事宣佈“將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義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