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感光速度。感光材料對光輻射能的回應敏度。是感光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攝影時掌握曝光條件,取得良好攝影效果的重要依據。攝影曝光的目的是將景物的亮度反差記錄為由密度反差表現的影像。因此,達到一定影像密度的曝光量是感光度的依據。用數學式表示為

。式中 S為感光度,H為達到基準密度度所需的曝光量(勒克司·秒), K為計算常數。數學式表明,感光度與達到一定(基準)密度所需的曝光量成反比,即所需曝光量值愈小,則感光度值就愈大。許多國傢攝影科學工作者研究過確定感光度的基準點和計算方法並相繼自成制式,有的還訂為本國國傢標準。其中德國工業標準DIN制(最小有效密度法)和美國標準ASA制(先為最小有效斜率法,後為最小有效密度法)逐漸在許多國傢通用起來,到20世紀70年代,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統一頒定瞭3種一般攝影感光材料的感光度標準:

  照相用黑白負片感光度標準 ISO6-1974

  照相用彩色反轉片感光度標準ISO2440-1982

  照相用彩色負片感光度標準ISO5800-1979

國際標準化組織第42(攝影學)技術委員會1979年通過決議:攝影膠片及其關聯產品的感光度,統應以ISO標準感光度表示。中國頒佈的黑白照相與電影攝影用負片感光度標準 GB2923-82是參照ISO6標準制定的。其中用於照相的負片采用瞭ISO6計量指標,屬等效采用范疇;電影負片則根據電影攝影的專業要求作瞭相應的指標調整。中國彩色攝影用負片感光度標準GB2924-82是根據ISO5800標準確定的,具有完全的等效性。

  感光度大小的決定因素首先在於感光乳劑類型及其制造工藝差異(如乳劑顆粒的大小、晶體結構狀態以及化學-光學增感等)。其次,顯影加工條件的改變(如顯影配方、顯影溫度、時間以及攪動量和方式等),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感光度。常規的推薦顯影條件,是以獲得最佳的影調反差、色彩平衡和良好的影像細部結構等諸多因素所要求的顯影程度指標為根據的。因此,常規顯影程度指標和推薦顯影加工條件不宜變動。但現代優質感光膠片在特殊需要而又不致構成顯著質量惡化的情況下,采取強化顯影手段也能獲得感光度增加近一倍的效果。感光材料的感光度因保存條件的不同和保存時間的長久而發生衰變。

  感光度的應用一般是通過曝光計實現的:以已知膠片感光度及測得的被攝景物現場的中等亮度 (常以反射率為18%的中灰體在實際光照條件下的亮度為依據)為參數,通過曝光計上的數據推算裝置指示出曝光條件──曝光速度(秒)和鏡頭光圈(f值)的組合系列。具備曝光條件自動組合的攝影機除瞭亮度參數自然輸入以外,感光度是唯一需人工輸入的參數。在沒有曝光計的情況下,在拍攝中午、順光照明的普通景物時,用f16的光圈,最小曝光時間為膠片感光度的倒數

  感光度隻是曝光控制的基本參數之一,曝光時結合具體感光膠片的其他特性和所用器材情況、環境溫度、膠片的使用方法、放大觀看倍率等等多種因素,進行相應的調節控制,才能獲得良好的影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