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芬蘭開始拍攝新聞片。1906年阿波羅電影製片公司成立後開始生產短紀錄片。1907年導演T.普羅與瑞典導演合作拍成第一部短故事片《釀私酒的人》。1913年,普羅獨立完成瞭第一部長故事片《瑟爾薇》(根據同名小說改編)。1919年他與E.卡魯共同創辦瞭蘇奧米影片公司。

  20年代以來,芬蘭電影主要是改編本國文學作品,如《安娜·麗莎》(1922,普羅等導演)、《勞塔屈勒的老男爵》(1923,K.法格爾導演)、《荒原上的鞋鞋匠》(1923,卡魯導演)。在這段時間裡,赫爾辛基和坦佩雷又出現瞭一些電影公司。

  30年代,芬蘭電影頗為興旺,出現瞭不少新導演,其中最成功的是N.塔皮奧瓦拉,他的影片有《尤哈》(1937)、《個人的道路》(1940)等。此外還有R.奧爾科,拍有《希爾達勒牧場總管》(1934);V.瓦拉,拍有《尼斯卡沃裡的年輕主婦》(1938)。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平均年產影片15~20部。戰後又湧現瞭一批新導演,如M.卡西拉、A.塔爾卡斯等人。影片多為音樂片和喜劇片,但傳記片也得到一定的發展,如《詩人之王和候鳥》(1940,夏爾克亞導演)、《我愛》(1946,溫霍導演)等。

  50年代,年產量已達25~30部,較優秀的影片有《白鹿》(1952,E.佈隆貝格導演兼攝影)、《無名英雄》(1955,E.拉伊導演)、《紅線》(1959,M.卡西拉導演)。50年代末期,由於經濟蕭條和電視的影響使影片數量減少。

  1961年,芬蘭電影基金會成立,國傢對電影生產給予資助。以後一直到80年代電影走上現實主義道路,題材日趨廣泛。一些老導演對現實問題的題材發生興趣,出現瞭一批影片,如R.亞爾瓦的《一個工人的日記》(1967)、《一個人的戰爭》(1973)、《兔年》(1978);E.拉伊納的《這裡在北極星下》(1968)、《阿克塞莉和埃莉娜》(1970)。這些影片描寫瞭20世紀初的芬蘭社會生活。很多青年導演的作品則揭示瞭社會政治方面的問題,如J.帕卡斯維爾塔的《夏日暴動》(1970)、《迎接聖誕節的一傢》(1975),M.尼斯卡寧的《8粒致命的子彈》(1972)、《秋天一切將改變》(1978)、《逃亡》(1981);E.基維科斯基的《桀驁不馴的弟兄們》(1969)、《工廠的槍聲》(1973)和《海岸之夜》(1980)以及T.蘇奧米寧的《正確》(1980)等。此外比較知名的影片還有歷史傳記片《火熱的心》(1981,P.洪卡薩洛和P.來赫托導演)、社會心理片《野獸的行蹤》(1981,帕卡斯維爾塔導演)、兒童片《裴希和依露西》(1984,裡基·帕騰寧導演)、偵探片《醜聞》(1985,J.J.道納導演)、音樂片《達·卡波》(1985,洪卡薩洛等導演)等。80年代以來,平均年產量為7部影片。

  芬蘭的電影工作者協會於1952年成立,每年評選一次國產影片,授予優秀電影創作人員尤西獎。自1970年開始在坦佩雷舉辦國際短片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