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特性

  19世紀末,隨著電學、光學、化學、機械學等諸學科技術的發展,人類可以將活動的物像用攝影機拍攝在膠片上,又能通過放映機將這些記錄在膠片上的活動物像投射到銀幕上。從此,這種被稱為電影的“第七藝術”問世瞭。到20世紀末的近百年時間內,電影已發展成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有著廣闊的覆蓋面的與人類生活發生密切聯繫的嶄新的藝術。

  電影的發展是以與其相相關聯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先導的。一個世紀的時間中,電影由無聲而至有聲又至立體音響,由黑白而至彩色,由單一銀幕而至多種銀幕。這種技術上的變革,使得電影在藝術上不斷變化,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及較大可塑性的一門藝術。

  電影在逐步的發展進程中,吸收瞭諸多藝術的積累及創造,並逐步將這種吸收與自身特點盡可能完善地結合在一起,既有其綜合性,又有其獨立性,使電影終於成為融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等藝術於一身的嶄新藝術,又成為覆蓋面最廣闊的傳播媒介。

  電影是兼有視覺藝術、聽覺藝術特性的視聽藝術,是兼有時間藝術、空間藝術特性的時空藝術,是善於用分解和組合的方法,在運動中表現事物運動的藝術,是需借助於必要的放映設施、以群體性、“一次過”的方式進行觀賞的藝術……。電影的這些特性,使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瞭電影經營管理、電影藝術創作、電影技術工藝、電影放映發行、電影理論研究等系統,各系統內又有細致的分工,各司其職。這種分工協作,保證瞭龐大的電影企業的正常運轉,維持著興旺的電影王國的繁衍發展,其涵蓋之廣、分工之細、整體協調性之強,是其他藝術種類所不及的。電影的綜合性是以現代大工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進行統籌,得以體現的。因之,也可以說,電影的產生和發展是現代大工業生產、經營的發展在藝術領域的成果。

  電影是一門群眾性的藝術。電影制作是有組織的、相互依賴的群體勞動;與其他藝術相比,制作成本巨大;影片以畫面為主體,直觀、形像,通俗易懂,便於多層次觀眾觀賞;復制簡便,易於傳播,早期無聲片及有聲片產生的配音譯制方法,使電影能夠超越語言障礙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這種特點使得電影始終是一門大眾化的“俗文化”。電影隻能在尋求與社會的同一性中生存及發展。影片既是精神產品,有其藝術屬性,同時,也是物質產品,通過傳播渠道,進入市場流通,又有其商品屬性。電影觀眾既是藝術欣賞者又是商品消費者。成本巨大的電影再生產是無法依賴個人或集團承擔的,而隻能依賴於社會,也就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因此,電影隻能以各種方式求得盡可能多的群眾的認同,方能生存,方能發展。任何想把電影囚於“沙龍”和“象牙塔”內的想法和行動,都是難以成功的。電影隻能偶爾充當“沙龍”及“象牙塔”中的匆匆過客,它生存的土壤仍在群眾之中。近一個世紀的電影發展的歷史,也就是電影工作者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以與之相適應的方法尋求社會容納、群眾認同的歷史。

  為尋求社會容納、群眾認同,電影必然要實現與人民群眾、與社會進步的結合。電影問世之初,是以新奇的技術滿足、吸引群眾的娛樂需要。然而,隻具備純娛樂功能的電影“雜耍”、“遊戲”時期很快就結束瞭,電影開始對現實生活進行能動地反映,逐漸具備教育、認識、審美諸多功能並努力將其寓於娛樂功能之中。無聲片時期崛起的天才大師C.卓別林的電影創作,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在近百年的發展歷史中,電影雖程度不同地出現過扭曲、變異的不健康成長狀況,然而它終究要回到與人民、與時代、與社會進步相結合的道路上來,這是電影發展的主流。不論是美國的好萊塢電影、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意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的新浪潮電影,或是正在勃興的第三世界電影,都是在這一主流前進中騰起的一個個浪潮。在這一主流中,電影幾乎與20世紀人類生活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諸多領域發生瞭密切的聯系。電影既反映瞭人類社會的變革,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類社會的變革,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隨著電子工業的興起而誕生的電視,曾一度危及電影的生存及發展,然而,現在它們已經日趨融合,走上瞭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發展道路。這是因為,電影已在百年來與人民、與時代、與社會進步的結合中,產生瞭自身生存、發展的活力。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影還將面臨著更新、更多的競爭和挑戰,電影仍需在尋求社會容納、群眾認同中汲取生命的活水。

  電影是遍及全球的世界性藝術,它在現代大工業生產比較發達的國傢中首先興起並迅速發展,在美國好萊塢電影的鼎盛時期,曾以其為中心成散射狀遍及世界各地。不同國傢、不同民族的電影,在經過短暫的對外來電影的單純模仿階段之後,便進入將電影在本國傢、本民族中移植的階段,即實現電影本體與本土的結合,使電影與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相適應,與本民族群眾的生活風俗、倫理道德、文化積累、欣賞習慣相適應,隻有這樣,電影才能在本土尋求到被社會容納、群眾認同的必要條件。幾十年過去瞭,各個國傢、各個民族的電影工作者,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實現電影本體與本土日趨完美的結合中,各自從本民族文化傳統中汲取精華,創作出具有本國、本民族特色的電影,形成世界電影的豐富多樣,並以多點散射的方式相互滲透、廣泛交流,使得世界電影發展呈現出在宏觀上異中求同、微觀上同中求異的局面。

中國電影的產生和發展

  電影是19世紀末由西方傳入中國的。一開始是由外國人在中國放映、攝制影片。1905年,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攝制瞭京劇舞臺紀錄片《定軍山》,揭開瞭中國人攝制影片的歷史序幕,至今,中國電影已走過瞭80餘年的路程。

  中國電影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

  1905年到1931年是中國電影前輩將誕生在西方的電影藝術移植到中國、並在已被西方電影以絕對優勢占領的中國電影市場上取得立足之地的拓荒時期。1913年,中國的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問世。之後,相繼有電影攝制機構出現,進行國產影片攝制與經營,但均為小規模的、時斷時續的、收效甚微的嘗試。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的《孤兒救祖記》以豐厚的票房收入證實國產影片在中華大地立足的可能性,隨即吸引瞭一批投資者對民族電影的關註,相繼成立瞭電影企業。至1925年,在上海,就出現100多個。從各種不同渠道湧入電影行業的投資者、創作人員各顯其能,各行其道,在與外國電影競爭的總背景上相互激烈競爭。經過一段時間的混亂發展,形成以明星、聯華、天一這三個初具規模的電影公司為主的制片工業,經歷瞭傢庭倫理片、社會言情片、民間傳說片、神怪武俠片等類型片創作熱潮的起起伏伏。其中,神怪武俠片將中國武術、中國戲曲中的武打及電影特技巧妙地融於一體,以中國傳統道德中“俠義精神”為主,一度蜂擁而起,甚至泛濫成災,雖以粗制濫造者為多,但也使後來發展成中國特有的“功夫片”得具雛型。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多以迎合城市市民觀眾趣味以保證票房收入。在內容上多宣揚傳統封建道德,在形式上多順應中國戲曲及文明戲以適應觀眾的欣賞趣味。拓荒時期的中國電影帶有濃厚的純娛樂性及純商業性,其根本原因是未與中國社會變革的主流──中國人民的民主革命運動發生緊密的聯系,與“五四”運動後文學、戲劇、音樂、美術諸多藝術領域中蓬勃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格格不入。因而呈現出混亂、起落沉浮、變幻不定的局面。然而,中國電影事業拓荒者的功績還是不容抹煞的,是他們堅持不懈的奮鬥,使得電影這門新生的外來藝術,在古老的中國紮下瞭根、站住瞭腳,在被外國電影壟斷的中國電影市場上爭出瞭一席之地,使中國民族電影成為中國都市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為中國民族電影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瞭物質方面、人才方面、輿論方面的初步基礎。

  1932年到1949年是第二個時期,是中國民族電影事業的探索時期。1931年9月,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三省,翌年又發生瞭淞滬戰爭,國難當頭,民族矛盾尖銳。1932年由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進入電影領域,中國民族電影再也不能脫離實際,不能不考慮廣大群眾的要求瞭,於是,中國電影開始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陣地,電影舉起瞭反帝反封建的旗幟,確立瞭大眾化的路線方針,匯入中國人民民族解放運動、民主革命運動的時代洪流,發生瞭與人民、與時代、與社會進步相結合的歷史性轉折,開始與中國的社會變革相聯系。這一重大的歷史性轉折,為艱難求生的中國民族電影事業註入瞭時代的活力。電影工作者將創作的目光,由脫離實際的題材轉向現實生活,轉向廣大的勞苦大眾。通過對中國社會現實生活的真實描繪,反映瞭中國社會的民族危機、階級對立,與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的強烈要求呼應起來,在與中國社會變革的同步中獲得瞭社會的認同,博得瞭觀眾的歡迎。從1932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左翼電影運動蓬勃興起,在泥濘中跋涉,荊棘中潛行,初步形成瞭這一歷史性轉折,制作瞭《三個摩登女性》、《春蠶》、《大路》、《神女》、《漁光曲》、《新女性》、《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比較優秀的影片,在拓荒時期的基礎上產生瞭較大幅度的質的變化。抗日戰爭時期,戰亂使中國的電影事業幾乎陷於停頓。由於攝制基地被毀和膠片來源中斷,上海幾傢規模較大的電影公司被迫停產。1938年上海淪陷,除一部分人在香港、重慶、武漢、延安堅持很少的故事片和紀錄片攝制外,大部分電影工作者參加瞭救亡工作,一部分人轉入戲劇等其他領域。抗日戰爭結束後,與中國勞苦大眾共同經歷瞭八年離亂之苦的廣大電影工作者,與社會實際有瞭更多的接觸,對人民群眾的生活有瞭更多的體會,思想、藝術均較前成熟,長期的生活積累與被壓抑的創作熱情的結合,迸發出可貴的藝術火花,很快就推出瞭《八千裡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麗人行》、《萬傢燈火》、《烏鴉與麻雀》等優秀影片。這些影片,以反映現實生活的真實、深刻,人物形像塑造的典型性,藝術手法的精美,整體水平的和諧而表現出相當的思想性、藝術性及兩者的較好結合。這些影片,迅速及時地表達瞭中國人民在民族壓迫、階級壓迫下的痛苦呻吟和強烈憤怒,反映瞭中國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崩潰前夜的正義要求和革命呼聲,盡管在歷史條件的限制下,隻能用比較隱蔽的手法來表現,仍然與廣大觀眾產生瞭思想感情上的共鳴。與此相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與解放區,也建立瞭電影攝制機構,以拍攝紀錄片為主,為中國革命歷史保留瞭豐富而珍貴的電影資料。這一時期,是中國民族電影事業發展歷史上的重要階段。使得電影不僅在中國的土地上立足,而且通過與人民、與時代、與社會進步的聯系獲得自身發展的活力。電影在中國人民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也比以前大大提高瞭。

  1949年到1966年是第三個時期。是中國人民電影的振興時期。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國人民結束瞭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苦難生活,開始當傢作主,創建新生活。如果說,在第一、二個時期,中國電影的發展是在黑暗的社會條件、腐朽的反動統治、外國電影的壟斷包圍下艱難求生的話,那麼,在這一時期,電影是在人民政府的關心愛護下,獲得瞭廣闊的發展天地和前所未有的優越條件。首先,外國影片占85%以上的電影市場的局面結束瞭,國產影片以絕對優勢占領瞭中國電影市場;過去,隻有上海一個地方有電影制片廠,抗戰時在重慶雖也建廠,但出品數量很少。建國後,東北、華北、東南、中南、西北、西南相繼成立瞭電影制片廠;1966年以前全國列入國傢生產計劃的生產故事片的制片廠,規模不一,共7個,它們是:長春電影制片廠、北京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制片廠、珠江電影制片廠、峨嵋電影制片廠、西安電影制片廠和八一電影制片廠。過去,隻有生產故事片的電影廠,建國後,相繼成立瞭新聞紀錄片廠、科教片廠和美術片廠,品種更齊全瞭;過去,沒有國產膠片、電影機械制造工業,建國後,電影膠片和電影機械基本可以自己制造瞭。過去,電影的放映發行隻局限在都市,建國後,電影普及到鄉鎮、農村、工礦、部隊,形成瞭遍佈全國的發行放映網;過去,沒有全國性的電影專業學校、電影專業團體、電影出版和電影科研機構,建國後,建立瞭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傢協會、中國電影出版社、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這一時期的電影創作,由於社會條件的改變,電影工作者獲得更直接、更深入地瞭解人民生活、社會實際的便利,繼續堅持並發揚瞭中國電影與人民、與時代、與社會進步相聯系的良好傳統,反映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進行的民主革命和經濟建設。過去沒有條件在銀幕上正面表現的各個革命時期的武裝鬥爭和地下鬥爭,建國後成瞭首先吸引電影創作者關註的題材領域。同時,中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英雄壯舉,也迅速及時地湧現在中國銀幕之上,出現瞭《橋》、《鋼鐵戰士》、《中華兒女》、《白毛女》、《翠崗紅旗》、《渡江偵察記》、《祝福》、《李時珍》、《青春之歌》、《上甘嶺》、《林則徐》、《老兵新傳》、《林傢鋪子》、《紅色娘子軍》、《早春二月》、《舞臺姐妹》、《農奴》等優秀影片,不僅在題材內容上,比前兩個時期有瞭新的開拓,而且在整體藝術水平方面也有瞭很大的提高。影片質量明顯地超過以前。這一時期,建國前從影的老一輩電影工作者及建國後培養起來的新一代電影工作者結合起來,形成瞭一支可觀的電影專業隊伍。這一時期,尤其是1958年以後,由於電影方針政策方面的“極左”思潮使電影創作生產一再受到不應有的幹擾和壓制,特別使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影片創作方面的收獲很不理想。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到1978年是被稱為“十年浩劫”的荒蕪時期。“文革”十年,電影首當其沖地被全盤否定,全部打倒,成為受反革命文化專制主義迫害的重災區。大批電影戰線的領導幹部,藝術、技術、理論人材被打倒、批鬥、監禁,甚而迫害致死;幾乎全部影片被封、被禁,許多影片被當作毒草進行全國性批判;除新聞紀錄片廠外,全部電影廠停產數年;電影隊伍流失嚴重,專業創作活動中斷;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傢協會和中國電影出版社都被解散。十年中,隻生產瞭極少量的故事片和所謂的“革命樣板戲”影片,使中國影壇萬馬齊暗、一片荒涼。中國人民電影事業在創業時努力創造的興旺局面被窒息,中國電影事業出現瞭前所未有的停頓和倒退。

  1977~1979年,由於電影領域仍處在十年動亂的餘悸之中,影片生產處於徘徊、踏步的狀態。但廣大人民對電影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為瞭迎接新的發展形勢,1978年國傢又批準成立瞭內蒙古電影制片廠、天山電影制片廠、廣西電影制片廠和瀟湘電影制片廠,使列入國傢生產計劃的故事片廠增加到瞭11個。

  1979年以後,是中國電影恢復創傷、重新振興的第五個時期,由於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肅清反革命的文化專制主義的流毒和影響,在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指引下,廣大電影工作者在荒蕪的廢墟上重建傢園。醫治創傷的同時,積極解放思想,不斷突破禁區,努力開拓視野,吸收世界電影藝術、技術,重新恢復瞭中國電影與人民、與時代、與社會進步相結合的優秀傳統,使中國影壇出現瞭嶄新風貌。創作出一批與現實聯系緊密、思想內容深刻、藝術上有所創新的電影作品。如《小花》、《歸心似箭》、《巴山夜雨》、《天雲山傳奇》、《西安事變》、《人到中年》、《沙鷗》、《野山》、《黑炮事件》、《原野》、《芙蓉鎮》、《黃土地》、《老井》、《紅高梁》、《血戰臺兒莊》、《孫中山》等優秀影片,不論從思想上、藝術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質量水平;特別是近年來,相當一批中、青年電影工作者在實踐中成長起來,脫穎而出,挑起瞭振興中國民族電影事業的大梁,顯示出中國電影發展的樂觀前景。與此同時,國傢又相繼批準成立瞭青年電影制片廠、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民族電影制片廠、福建電影制片廠。到1988年為止,中國共有列入國傢生產計劃的故事片廠16個。目前,隨著全國政治、經濟、文化領域改革的深入發展,電影領域的體制改革正方興未艾,預示出電影領域生產力進一步解放的可能性。

  80餘年的中國電影發展歷史中,成就是巨大的。然而,總的來說,這80餘年的歷程也是步履艱難的,可以說依舊是一種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局面。“先天不足”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中國民族電影事業與中國人民一樣,處於艱難的生存環境之中。一方面是外國影片的壟斷,反動勢力的鎮壓、剿殺,進步電影的被壓制和遭禁映,經濟競爭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許多投身於電影事業的進步人士,都沒有受過專門的專業訓練,基本上是白手起傢,隻能一邊模仿、學習,一邊實踐、創造,起點不高,基礎薄弱。再加上處於連年的戰亂及武裝革命鬥爭的困難環境中,電影發展條件極其有限,這就使中國電影事業隻能步履艱難地摸索前進。“後天失調”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雖然比舊中國條件優越多瞭,但是,從制片到發行放映,從影片的題材、產量到工作人員的培養任用,都一統到底,管得太多,限得太死,“吃大鍋飯”、“捧鐵飯碗”。這種體制對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文化素質不高的國傢,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此外,對電影生產領導管理上的黨政不分、政企不分以及過分強調電影為政治服務,歷次政治運動,電影總是首當其沖,種種“左”的幹擾,使創作思想越來越被禁錮,電影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建國後,對西方電影采取瞭封閉態度,很少電影交流,限制瞭中國電影工作者的吸收、借鑒。而“文革”十年中電影所遭受的慘重破壞,更是大大地損傷瞭中國電影的元氣,造成人為的停頓和倒退,延緩瞭中國電影的發展速度。這種種弊端都使中國電影“後天失調”,發展受影響,不能很快地趕上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經驗與展望

  中國電影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與世界電影的發展保持著一定的聯系。20年代時,主要受美國電影的影響,當然也受一些英國、法國電影的影響。1930年前後,中國放映瞭少量蘇聯電影,又從書本上接觸到В.И.普多夫金、C. M. 愛森斯坦等電影理論,開始受到蘇聯電影的影響。作為左翼文藝運動一部分的左翼電影運動,主要是受蘇聯無產階級文藝理論的影響,但是當時在電影藝術方面可以借鑒的卻是能夠看到的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的影片。因此,30年代的中國電影,在電影藝術──特別是敘事法、結構、電影語言等方面受西方電影的影響是很深的。D.W.格裡菲斯、J.福特、K.維多乃至E.劉別謙、C.卓別林的影響,都在早期的中國電影中反映出來。接觸到蘇聯電影之後,也受到普多夫金、愛森斯坦、А.П.杜甫仁柯等人的影響。1950年後,中國不再放映美國電影,大量放映蘇聯影片,介紹蘇聯電影理論,派龐大的電影實習團赴蘇學習,聘蘇聯專傢指導工作和任教,從體制管理上、創作上、藝術教育上照搬瞭蘇聯的一套,雖然學到瞭許多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但在吸收與借鑒外國電影藝術方面形成“一邊倒”。“文革”時期,除上映少量朝鮮、阿爾巴尼亞影片外,中國曾一度與世界電影隔絕。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中國才對世界電影打開大門,電影工作者才又接觸到世界各國的影片和電影理論,從而開拓瞭視野。1980年以後,中國電影受到蘇聯、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國電影及其理論的影響,經歷瞭由單純技藝上模仿、形式上照搬到與中國電影特色由表及裡的融化過程。這種與世界電影文化的開放交流,大大有益於中國電影工作者的吸收借鑒,有益於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的溝通,加快瞭中國電影質量提高的步伐。

  中國電影80餘年的發展歷史中,貫穿瞭一條創立中國電影特色的主線,幾代電影工作者的努力,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失敗的教訓。然而,經過鍥而不舍、前仆後繼的奮鬥,中國電影初步形成瞭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現實主義傳統。中國是一個經歷瞭長期封建社會的國傢,中國有11億人口,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文化,詩歌、繪畫、小說、戲劇都有獨特的美學觀念,世代相襲、潛移默化地薰陶,造就瞭中國人民的獨特審美習慣。這一切,正是電影由西方進入中國後所面臨的實際環境,是電影在中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氣候和條件。適者方能生存,電影也是如此。從鄭正秋的《孤兒救祖記》到張藝謀的《紅高粱》,中國電影史上傢喻戶曉、歷映不衰的佳作,無一不是采用電影這種“成套”引進的外國藝術形式,來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包括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環境)的人物性格,將典型的中國環境中的典型的中國人物呈現於銀幕之上,反映出不同於外國人的中國人的倫理、道德、行為準則、表情語調、風俗習慣,以其鮮明的中國特色而適應中國觀眾的審美需要,得到社會容納與群眾認同。對於中國電影創作生產者來說,實現電影本體與中國本土的完美結合,是中國電影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的11億人口,是世界最大的電影消費市場,因之,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應包括占領中國市場這一重要內容,可謂“放眼世界,立足本土”。現在,中國電影正處在開放、搞活的社會背景之中,有前所未有的發展環境。中國的電影工作者應充分利用這一大好時機,認真總結歷史遺產,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繼承並發揚其優秀傳統;同時,積極吸收借鑒世界電影的一切科學、進步的成果,在縱向繼承與橫向吸收的交叉點上,達到新時代的電影本體與電影本土結合的新高度、新水平,中國電影的真正騰飛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