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導演。字敬廬,原籍江蘇吳縣。1906年10月10日生於上海,1951年1月31日因心臟病在香港去世。童年遷居北京,稍長,入法文高等學堂。除法語外,還自學英、德、意、俄等多種外國語。離校後,業餘為北京真光戲院《真光影訊》撰寫影評。1930年到天津,在華北電影公司任編譯主任,翻譯英文字幕和撰寫說明書。1932年在上海任聯華影業公司導演,先後執導《城市之夜》(1932)、《人生》(1933)、《香雪海》(1934)、《天倫》(1935)、《春閨夢裏人》((《聯華交響曲》片斷,1937)、《前臺與後臺》以及戲曲片《斬經堂》等影片。這些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暴露瞭社會黑暗,反對迷信神權,歌頌瞭自由戀愛,但人物形像比較軟弱無力,有的帶有宿命論的色彩。1936年他編導的《狼山喋血記》,則是一部寓言式影片。它用狼群影射日本侵略者,主張畫符避狼的茶館老板趙二先生代表不抵抗主義,農村姑娘小玉和李老爹等打狼的獵戶代表廣大愛國人民。影片構思新穎,寓意明確,為電影評論界和觀眾所贊賞。上海淪為“孤島”後,於1938年創辦民華影業公司,導演瞭《孔夫子》、《洪宣嬌》、《國色天香》、《世界兒女》、戲曲片《古中國之歌》等片。1941年冬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拒絕與日偽合作,轉向話劇工作,參與創辦上海藝術劇社,導演瞭《楊貴妃》、《浮生六記》、《紅塵》、《秋海棠》、《小鳳仙》等舞臺劇。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在主持上海實驗電影工場期間,導演瞭故事片《小城之春》(1948)和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生死恨》。1949年5月,由上海到香港,創辦龍馬影業公司,監制影片《花姑娘》,又編寫瞭《江湖兒女》(與齊聞韶合作)和《月兒彎彎照九州》等電影劇本。

《生死恨》劇照

  在這些作品中,最能體現費穆創作思想和藝術特點的是他編導的《城市之夜》、《人生》、《香雪海》、《天倫》、《狼山喋血記》、《孔夫子》、《小城之春》等7部長故事片。在這些作品中,從不同側面對人的生存價值、人生的目的和意義進行瞭哲理性的探討。因此,他的作品很富於哲理性內涵。在人物刻畫上善於對心靈深處予以剖析。在藝術處理上,鏡頭凝煉,構圖優美,形成瞭他獨特的清淡、典雅、樸素、自然和意境幽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