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故事片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座落在北京西北郊文化區,是一座大型電影製片廠。1985年有藝術創作人員、影片製作技術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共1000餘人。廠內除設有文學部、導演室、演員劇團等創作部門之外,還設有攝影、美術、錄音、洗印、特技、照明、置景、化妝、服裝、道具等工作車間及電影藝術、電影技術、電影經濟研究室。廠區建有4個攝影棚、1個特技棚、2個對白錄音棚、1個音樂錄音棚、1個效果錄音棚、1 個混合錄音棚,並設有電視節目製作部。年生產量為20~25部故事事片。

  北京電影制片廠創建於1949年。1948年北平解放後,中國共產黨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關懷人民電影事業的成長,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收瞭原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中央電影企業公司第三電影制片廠,並從延安及各革命根據地抽調瞭一批從事電影工作和文藝工作的幹部,於1949年4月20日成立北平電影制片廠,同年10月1日改名為北京電影制片廠,第一任廠長為田方,1951年由汪洋繼任。

  建廠初期為綜合性電影制片廠,以拍新聞紀錄影片為主,兼拍故事影片。第一部紀錄片為《毛主席蒞平》,隨後又拍攝瞭大型紀錄影片《中國人民的勝利》,拍攝的故事片有《新兒女英雄傳》、《智取華山》、《龍須溝》等。1956年原建制中拍攝新聞紀錄片的部門分出,另行組建為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北京電影制片廠改為拍攝故事片的專業廠,汪洋繼續擔任廠長。

  1956年改為故事片專業廠後,在影片創作和生產管理上開始大膽探索,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在導演、表演、攝影、美術各方面都有創新。先後拍攝瞭《祝福》、《林傢鋪子》、《青春之歌》、《革命傢庭》、《風暴》、《紅旗譜》、《洪湖赤衛隊》、《停戰之後》、《烈火中永生》、《早春二月》等多部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影片。改編拍攝瞭《楊門女將》、《野豬林》、《穆桂英大戰洪洲》等多部傳統戲曲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北京電影制片廠受到摧殘,大批藝術傢、技術專傢遭受迫害,廠房、設備被擱置,除拍攝少量“樣板戲”外,基本上未拍故事片。到1974年末開始恢復故事片生產,但受到“四人幫”多方刁難。

  1976年粉粹“四人幫”後,北京電影制片廠重獲新生。拍攝瞭《大河奔流》、《傷逝》、《知音》、《駱駝祥子》、《包氏父子》、《寒夜》、《雙雄會》、《邊城》等多部歷史及文學名著題材影片,同時也拍攝瞭一批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影片,《小花》、《淚痕》、《瞧這一傢子》、《夕照街》、《良傢婦女》受到觀眾好評。為配合國傢改革形勢,先後拍攝瞭《血,總是熱的》、《代理市長》、《相思女子客店》、《迷人的樂隊》等多部改革題材影片,受到國內外觀眾稱贊,並多次在國內外獲獎。

“北影”廠攝影棚

周總理、陳毅副總理在“北影”廠視察

  北京電影制片廠多年來在漫長的影片創作、生產道路上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影片清新、質樸、富有民族特色,尤其在改編文學名著方面具有獨特之處,在改編、導演、攝影、音樂、美術各方面都有創新。  1949~1985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共拍攝故事片180部、舞臺藝術片58部、新聞紀錄片17部,共計255部。此外還譯制瞭外國影片10部,協助各兄弟電影制片廠拍攝、加工影片多部。這些影片在國內外都具有一定影響,受到觀眾的喜愛。80年代以來,還與國際制片廠、商合作,拍攝瞭故事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立體故事片《俠女十三妹》,並協助拍攝瞭《馬可·波羅》、《末代皇帝》。建廠以來有14部影片在國際上獲獎20次,23部影片在國內獲獎33次。

  北京電影制片廠培育瞭許多優秀編劇、導演、演員及其他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一批青年編導、攝影、美術、錄音、特技人員正在嶄露頭角,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