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艾略特

  英國女小說傢。原名瑪麗·安·埃文斯。1819年11月22日出生於瓦立克郡奇爾弗斯科頓附近的鄉村。父親年輕時當過木匠,後來是莊園主的代理人,政治觀點保守。艾略特於1828至1835年先後在兩所女子寄宿學校就讀,篤信福音音教,熱衷於慈善事業。她學會法語、意大利語等多種外語,熟悉《聖經》和大量宗教、文學著作,並涉獵天文、地質、數學、昆蟲等各類科學。1836年母親去世,她輟學為父親管傢。1841年隨父遷居考文垂,結識瞭自由思想傢、緞帶商查爾斯·佈雷一傢及佈雷的姻親海納爾一傢。查爾斯·海納爾的著作《基督教起源的調查》(1838)很快地轉變瞭她的宗教信仰。1842年初她宣佈不再去教堂,不信上帝,但她仍深切理解、同情一切虔誠的宗教感情,這也成瞭她作品的基調。

  1844年初開始翻譯施特勞斯的《耶穌傳》,於1846年匿名發表,在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因而名噪一時。以後又翻譯瞭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文》。1850年擔任《威斯敏斯特評論》副編輯,與哲學傢赫伯特·斯賓塞過從甚密,並認識瞭劉易斯和克羅斯。

  喬治·亨利·劉易斯是著作傢和評論傢,對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都有研究,寫過《歌德傳》。她和劉易斯志趣相投,後與他公開同居。1854年7月她翻譯的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以真名出版。同月,與劉易斯去德國。她的哥哥姐姐同她斷絕往來,朋友也對她疏遠,她則甘願承受她嚴肅抉擇的後果。她們共同生活瞭24年,她的稿酬一直用以幫助劉易斯扶養他在瑞士的三個兒子和他的離異的妻子。

《亞當·比德》插圖

  她在德國時開始翻譯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回國後譯完(未發表);還為劉易斯翻譯瞭《歌德傳》中的大量引文,並為《威斯敏斯特評論》寫專欄文章,所寫的書評中已包含瞭她對現實主義小說的認識和理論。

  1856年秋起,在劉易斯的鼓勵下,她開始小說創作,寫瞭3部回憶早年傢鄉生活的中篇小說,1858年結為一集名為《教區生活場景》出版,署名喬治·艾略特。她開始在創作中實踐自己的小說理論,忠實表現平凡人物的生活,喚起人們的同情,在現實主義小說傳統中別開生面,引起文學界普遍的重視。

  1859至1876年,她創作7部長篇小說。一般將她的作品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小說描寫19世紀初期單純質樸的鄉村生活;後期小說內容復雜,采用瞭重大的歷史、政治、社會題材。但她的創作思想前後一致,作品具有哲理性,又富有幽默感。她在作品中探討倫理道德問題,對人們有深厚的同情,在道德上的判斷卻是嚴厲的。她的寫作手法發展瞭屬於現代小說特征的心理分析。

  《亞當·比德》(1859)具有荷蘭現實主義繪畫的風格。平凡恬靜的表面之下,蘊積著發生在普通人心靈深處的暴風雨。木匠亞當·比德愛著農傢女海蒂,而海蒂好虛榮,被地主的少爺、軍官亞瑟·道尼桑誘奸。她在尋找亞瑟的途中分娩,殺死嬰兒,因殺嬰罪被捕,判處流放。通過海蒂的悲劇,亞當痛切認識到人生的復雜與艱難,產生瞭博愛的思想。小說中對人物的心理分析細致入微,作者嫻熟地使用方言,並寫出瞭真誠的宗教感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1860)是關於磨坊主塔利弗的子女托姆與麥琪的故事,寫他們在父親破產後逐漸疏遠,最後在被洪水淹死前和解。作者突出瞭高尚的感情。前半部關於托姆與麥琪兩人童年生活的描寫,在英國文學中最為出色。

  《織工馬南》(1861)寫馬南曾受好友誣陷,對人喪失瞭信任,通過金幣失竊、收養迷途孤女的事件,重又體會到瞭人生的溫暖和同情。

  1860年喬治·艾略特遊覽佛羅倫薩時決定以15世紀意大利宗教改革為背景寫一部歷史小說,後以《羅慕拉》為名於1862至1863年出版。但對它的反應卻遠不及她的其他小說。而其中關於提托由於利己主義泛濫而墮落的過程卻寫得極為深刻。她的另一部作品《菲利克斯·霍爾特》(1866)寫1832年選舉中的動亂,其中關於特蘭桑姆太太的悲劇寫得十分成功。《但尼爾·狄隆達》(1876)是唯一一部寫當代生活,並以英國都市和歐洲為背景的小說。這部小說以猶太復國為主題,一般認為寫得不成功,而小說中對葛安陀琳性格的分析顯示瞭艾略特藝術上的獨特成就。

  長篇小說《米德爾馬奇》(1871~1872)普遍認為是她的代表作,小說圍繞兩個想為社會造福的青年在婚姻、事業上的失敗,全面勾劃瞭一幅英國地方生活的畫面。作者運用對比、對稱、平行、重復等手法,使“社會挫敗人”這一主題異常鮮明。她不相信資產階級競選對社會的改革作用,她強調的是個人的高尚道德對周圍人發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艾略特的小說中有大段的議論,但並不給人以抽象說教的印象,這主要是因為她筆下的人物並不公式化,大多有比較復雜的性格,而且性格的發展、人物的思想動機、行為和效果的分析都有可靠的心理和社會依據,人物形象逼真,他們所處的環境也真實典型。她對人物活動的環境的描寫非常重視。她的細膩的心理分析影響瞭許多作傢,如托馬斯·哈代、亨利·詹姆斯、約瑟夫·康拉德、戴·赫·勞倫斯和馬塞爾·普魯斯特等。

  她的其他作品還有短篇小說、詩劇《西班牙吉卜賽》及一些詩與散文。

  1878年劉易斯病逝。1880年5月她與比她小十幾歲的約翰·克羅斯正式結婚。1880年12月22日於倫敦逝世。

  

參考書目

 J.Bennett,George Eliot,Her Mind and Her Art,London,1954.

 Gordon S.Haight, George Eliot,A Biography,London,1978.